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构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建筑物上的“瓦”是覆盖于屋顶上的用材,“当”即瓦当,初文为“挡”或“挡头”,是筒瓦的瓦头。瓦当作为一种陶制的建筑构件,用在建筑物屋檐最显眼的位置,不仅起着保护檐椽不受风雨侵蚀,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而且还有着装饰和美化建筑物的作用,其当面纹饰由最开始的素面无纹饰,逐渐演变为有纹饰,成为屋檐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那些当面纹饰被古代的能工巧匠刻画得神秘、精美,不仅为收藏家所喜爱,也吸引着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解读和著述。本文以齐、燕两国瓦当纹饰为着眼点进行比较分析和阐述,选取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齐故都临淄与燕下都出土的瓦当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筑物构件瓦当当面纹饰图案的演变过程,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阶段的瓦当纹饰内容题材、艺术风格、变化规律等方面的变化,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齐、燕两国在经济、政治、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异同,试想象当时的场景,体现当时历史背景下文化的地域性、时代性以及交融性等特征。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对瓦当和瓦当纹饰的整体理解,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创新点。第二、三章首先分别概述春秋战国时期齐、燕两国出土瓦当的分布情况;其次详细阐述齐、燕两国瓦当纹饰分类、分期和演变,然后综合分析齐、燕两国瓦当纹饰的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第四章则是通过前两章分别对齐、燕瓦当纹饰的探讨,进行综合比较分析。通过比较研究齐、燕瓦当当面纹饰的内容题材、文化内涵、艺术风格和变化规律等,更清晰地呈现齐、燕两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异同之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最后是结语,对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对本文的研究不足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