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与求职岗位的双边匹配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iheec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短时间实现了“精英化”到“大众化”的教育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毕业面临失业”的就业现状早已成为整个社会公认的事实。大学生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也是经济建设中的稀缺资源,合理配置大学生资源,实现“人尽其才”是我国人才战略中的重要工作,因此,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深入研究刻不容缓。   赖德胜(2001)指出,大学生就业难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特定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使得学生与企业间的匹配在搜寻中就已经开始了,而这个搜寻过程作为大学毕业生与招聘企业进行有效“对话”的关键环节尚未得到广泛的重视与研究。本文借鉴国内外对大学毕业生与企业匹配的理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及相关统计计算对国内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与企业录用过程进行现状分析,找出彼此在搜寻中存在的问题及关注的偏好因素。然后结合双边匹配理论与模型的思想,对双方的敏感性偏好指标进行评价和量化设计,最后按照NIMP的“尝试-派遣-最新修正”方法将毕业生与求职岗位对双方的综合评价矩阵进行匹配计算得出匹配结果。为检验该匹配体系的实际意义,本文将该体系模型运用到我校2010届毕业生校园双选会中,并结合计算机网络平台将自愿参与的毕业生与求职岗位进行匹配,将结果反馈给参与者,半年后对匹配成功的学生与企业进行电话访谈调查,进一步证实该匹配模型的实效性。   本文将经济学的新兴理论--双边匹配理论引入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匹配的研究中,以期对此类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深入研究大学毕业生与企业搜寻过程,找出“匹配黑盒”的内部相关因素,以实现大学毕业生与求职岗位的更有效匹配,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优质就业,尽可能降低摩擦性失业,同时,大学毕业生与岗位的匹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复招聘的成本,还能保障组织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有效的提高公司绩效和竞争能力,对组织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凭借其交易的灵活性、范围的无限制性、全球性、信息交流的即时性、贸易通道的方便和快捷等特点,在技术发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