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症状是以胃灼热、反酸为特征,对于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定义仍然存在争议,因为该病是以患者自我感觉驱使为导向,患者对质子泵抑制剂(PPIs)无效,以此寻找表现出不同频率和严重的GERD相关症状医疗手段。GERD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影响着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大多数的指征是通过胃镜检查所得。GERD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在10%~20%,在亚洲国家少于5%,虽然其在中国的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但近些年呈上升趋势。GERD通常发生在下食道括约肌短暂的松弛阶段,但它不会造成食管炎,造成食管炎的因素是由过多的反流性胃酸长期刺激食道。导致下食道扩约肌障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短暂的下食道括约肌松驰(TLESR),下食道括约肌的低压,以及由于食管裂孔疝造成食管和胃的连接处组织的变形。造成延长食管与酸的接触时间有两方面的原因:食道蠕动受损和唾液分泌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胆汁反流,因为即使在胃酸减少的情况下,持续胆汁反流也会导致食道等部位黏膜的损害。中医没有GERD的独立病名,但一些病症与其有相吻合的情况,如嘈杂、反胃、噎膈、呃逆、吞酸、吐酸等。GERD的主要病变部位是胃,其主要病机是胃气上逆。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难治性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材料和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在中国北京广济中医院采用临床试验的方法,选择对象主要是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这些患者对质子泵抑制剂的疗效不理想。这项研究是从20名患者身上收集数据并分析,根据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通过两个标准调查问卷,即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RDQ问卷)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主要评价指标所得的结果。这项研究旨在通过RDQ问卷来发现针灸对改善rGERD病人症状方面的效果,VAS评分则通过对治疗前后穴位压痛情况的对比观察针刺对改善穴位压痛的影响。采用SPSS 18.0版本来进行数据分析,利用非参数检验和多重检验来检测观察指标的差异。临床治疗及观察的步骤为:第一步:筛选符合rGERD诊断标准的病人,采集病史,由患者填写的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记录穴位VAS检测结果。第二步:患者接受4次针灸治疗,隔日一次。第三步:在第5次和治疗前,患者填写相同的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记录穴位VAS检测结果,避免任何因素干扰结果。第四步:针灸治疗第8次之后,患者再次填写相同的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记录穴位VAS检测结果。患者一周接受针灸治疗3次,总共8次。此次针灸治疗是由导师白兴华教授指导,采用两组穴位,第一组穴位位于督脉背段T4和T12棘突下的非穴位处,另外一组穴位为DU6-脊中、DU7-中枢、DU8-筋缩、DU9-至阳、DU10-灵台、DU11-神道、DU12-身柱、LI4-合谷、LI10-手三里、SP6-三阴交、KI3-太溪。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叮嘱患者避免进食可能引起的或者加重反流症状的食物,以及避免过饱或晚餐进食太晚,以及戒烟戒酒等。测验中的表格数据结果是平均值加减标准偏差(mean±SD),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果:共有20例病人纳入治疗观察,7名男性,13名女性,平均年龄47.11岁,平均体重指数22,属于正常范围。对不同时期出现的反酸症状采用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利用秩和检验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 = 0.000),但是在不同时期针对严重的反酸症状采用VAS调查问卷,相同的样本量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意义(P = 0.320)。对不同时期出现暖气症状采用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和不同时期出现的严重暖气症状采用VAS调查问卷,利用秩和检验在统计学上都具有显著意义(P = 0.000)。对不同时期出现的胃酸症状采用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利用秩和检验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P = 0.001),但是在不同时期针对严重的胃酸症状采用线段VAS调查问卷,相同的样本量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意义(P = 0.262)。对不同时期出现的胸痛综合征采用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P = 0.263)和不同时期出现的严重暖气症状采用VAS调查问卷,相同的样本量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意义(P = 0.400)。对不同时期出现上腹部疼痛症状采用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P = 0.003)和VAS调查问卷(P= 0.009),利用秩和检验在统计学上都具有显著意义。结论:通过这项研究表明针灸治疗的有效性,能够缓解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些症状,其在治疗反酸、暖气、胃灼热、上腹部疼痛等方面有效,但在治疗严重反酸、严重胃灼热和严重胸痛等方面效果不是很好。当然通过扩大样本量,结果可能会通过这些参数显示出有效性,因此通过精确的实例筛选,针灸可以用于难治性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单独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