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选》七、对问、设论、连珠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lijiquan_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选》文包括三十六种文体,其中七、对问、设论、连珠四体较其他文体有着更多对作品艺术性的追求以及非严肃的色彩。另外,这四体文章多是韵散结合,且和赋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在《文选》文三十六体中较为独特。  本文共分三章。七和连珠各为一章,对问和设论因关系密切,合为一章。每一章都可分为辩体和析文两部分。辩体部分重在厘清文体的特征、起源、确立、演变、相似文体间关系等问题;析文部分主要分析文章创作原由、文本结构、作品间承继与创新的关系等。  第一章:《文选》七体研究。七体的基本特征有:以七名篇、总述七事、主客问答的结构、铺排的表达方式和劝说的目的。枚乘的《七发》为七体的肇始之作,但该体各个特征的渊源却可追溯至战国。西晋傅玄《七林》的出现,可作为七体确立的标志。《文选》选录七体作品包括:枚乘《七发》、曹植《七启》和张华《七命》。前者的文本表层结构为“问疾型”,后两者为“招隐型”。然而,如果将“隐居”也看作一种心理疾病的话,那“招隐”即等同于“疗疾”。创作动机上,《七发》最有可能是“戒奢”,《七启》是在一种艺术模仿的前提下包含着“招隐”的意图,《七命》则是反话正说,以“招隐”的模式表达作者隐居的志向和对时局的绝望。  第二章:《文选》对问、设论研究。由于文本的相似性,刘勰将《文选》这两体的文章合为一体讨论。然这只是萧、刘二人对这类文章关注点的不同所致,并无对错之分。其它在这类文章归类和命名方式上的差异也皆源自于看待这些作品的不同角度。“对问”之名是对《对楚王问》的缩简,“设论”作为文体名在东晋已经出现。《文选》“对问”体仅录《对楚王问》,“设论”体含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和班固《答宾戏》三篇。四者之间,有承接,有创新。其后仿作,从内容到形式多未出此四篇范围,可见萧统选文之慧眼。  第三章:《文选》连珠研究。历代以来,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关于“连珠”起源的说法,正是这一不断探寻的过程,使得“连珠”的产生及演变过程逐渐清晰:扬雄的《连珠》为目前文献记载的最早以“连珠”名篇的作品,最初很可能是为回答皇帝诏问而作;其后经过班固、蔡邕等人的改造,摒弃散句,多用骈偶,大量使用比喻说理,诸首之间在格式也逐渐整齐划一;到陆机《演连珠》时,已形成了较稳定的文体模式。《文选》连珠一体仅录陆机《演连珠》五十首。较之前代作品,《演连珠》中所阐发的道理更为抽象,更具有普适性。此外,连珠体作品皆有着较强的逻辑推理性,其中多蕴含“三段论”的推理模式,而每首作品的说理模式又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
其他文献
学位
浙江归安陆氏皕宋楼是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其收藏多宋元旧盘及名家稿钞校本。光绪三十三年,醑宋楼大部份藏书售予日本岩崎氏静嘉堂文库,此一事件在中日两国学界均引起极大震动。
刘呐鸥是中国新感觉派的开创者,也早已被文学史家公认为是新感觉派的灵魂人物。他开办书店,创办杂志,翻译创作小说,涉足电影业,忙碌而充实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不可磨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流,其创作所遵循的审美习惯、审美方式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象类型、语言方式、意境构造对于其他艺术模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诗意性”成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