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中国正式成为国际贸易组织(WTO)成员,中国银行业以其在金融体系中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和相对成熟的市场运行,在中国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中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化。中、外资银行乘中国入世之契机在中国国内银行市场上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角逐,使作为调控中国宏观经济主要命脉的银行业步入了全面竞争的时代,尤其对在中国银行体系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产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深远影响。 笔者试图通过略述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资银行开放的时间表和中外资银行力量比较入手,简单分析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现状及所实施的经营战略,并针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初步提出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应对策略。 第一部分略述加入WTO后对外资银行开放的时间表及中外资银行力量比较分析。 外资银行具有上百年发展历史所积淀下来的同有优势。诸如:拥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商业银行体制、先进的银行经营管理理念与技术、庞大的海外分行与代理行网络、强大的国际筹资能力、高效率的电子银行系统、高质量的信贷资产、科学的市场运作模式以及混业经营的内在优势。此外,在华外资银行仍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着“超国民待遇”。但众多的优势并不能排除其“非本土化”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一定程度和时间内制约着外资银行在国内银行市场的份额。 与在华外资银行相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具有着“本土化”的特有优势。诸如:经营规模庞大,居于垄断地位;了解国内的政策、法规和人文环境,易与客户沟通,具有比较稳定的客户基础;拥有遍及全国的银行网络;占据过渡期内人民币业务承揽的绝对优势;更重要的是具有国家信誉支持的中国特色。但其在经营管理体制、金融服务理念、金融创新意识等众多方面同外资银行还存在巨大差距。第二部分分析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现状及实施战略。 外资银行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和过渡期内享有的“超国民待遇”,从机构数量、来源分布、地域分布、银行实力、业务特点和目标市场等方而看,已经逐步成长为中国银行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伴随着在中国银行市场布局的日益完善,外资银行在优质客户、金融产品、金融技术、金融人才一等领域明确了同中资银行合作博弈的竞争战略。 在优质客户战略方面,外资银行凭借其国际金融业的成熟运作和先进经验,主要争取业务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大中型三资企业和涉外中资机构等优良客户。 在金融产品战略方面,外资银行确立了“三角”金融产品竞争战略:一是大力竞争成木低但利润高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二是提供信息咨询、理财等知识经济下的现代金融业务;三是重点经营批发银行业务,同时抓住时机进军零售业务市场。 在金融技术战略方面,外资银行为客户提供技术含量极高的高端或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并以构造专利壁垒和领先网络服务来凸显其科技竞争实力,具有显著的知识密集型银行的特征。 在金融人才战略方面,外资银行推出“高级金融人才引入”战略,以优厚的薪金、灵活的分配机制、公平的用人机制及有效的培训机制,吸纳各类银行经营管理人才。 在合作博弈战略方面,外资银行通过技术转让、业务方式共用以及产品整合等战略联盟同中资银行合作经营;或通过出资、参股等方式首先进军中国的新兴商业银行,使之成为外资银行对国有银行的间接竞争力。第三部分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提出其与外资银行应对的竞岔亿争策略。 面对自身经营管理理念落后、资木充足率较低、不良资产比率过高、盈利能力薄弱以及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的劣势,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采取以下几个应对策略: 一是锁定资金与利润之源,实施“稳定客户”政策。拥有客源最多的国有商业银行应在银行内部设立“客户市场调研小组”,对不同类型、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采取不同的价格政策和服务政策,深化优质服务层次,稳定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优良客源。 二是打破传统经营管理模式,重塑现代商业银行机制。国有商业银行要收缩产权边界,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要增加资本金,强化抵御风险能力;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施经济决策;要采取纵横协调的专业化与层次化轮岗的监督机制;要重视第一战略资源,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 三是加快业务转型与重新定位,开发金融工程系统。国有银行应抓紧建立包括“金融产品服务追踪”制度、“金融产品多元化策略”和“综合风险监控系统”的金融工程系统。要努力提高金融技术在产品创新中的附加值,并有意识地开发一些发明创造类或商业方法方面的专利;要从整体上加快推进金融业改革,加速向混业经营迈进,使国有银行能够尽早提供一些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业务产品或服务以及创造各种金融产品组合;要快速推进目标市场巨大的零售业务。 四是促进海外银行业务发展,拓展国际银行市场。一方面要拓展其海外分支机构规模;另一方面要借助海外并购加速国有银行的国际化步伐,并利用并购实现混业经营,拓宽金融创新的空间。 五是加强国有银行间合作,创立国有银行综合管理系统。四大银行可考虑实现银行间联网,共享法人和自然人的资信档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