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0年美国颁布《投资公司法》,以立法的形式将独立董事引入公司治理;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水门事件”,才促使美国证监会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1993年青岛啤酒因在港交所上市而设立独立董事,成为我国境内首家设立独立董事的公司;2001年初,我国出台《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标志着独立董事制度有了新的发展和完善。近年来,对党政人士兼职的监管越来越严格,从2013年中组部下发文件导致政治背景独立董事任职受到限制,致使政治背景独立董事离职潮,并导致高校背景的独立董事比例进一步增加,到2015年11月初,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对副处级以上的高校独董进行了限制,导致独立董事的结构再次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公司治理。而今年教育部再次发文,对高校独立董事任职条件有所放宽,由统一性限制规定转为由各个单位自行决定。高校独立董事这一特定群体所受到的特殊关注,决定了对其特征、制度优化及其效果研究的必要性,此为本文目标之所在。本文首先以委托代理理论解释了独立董事存在的必要性,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解决公司治理内部人控制以及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根源问题。接着从我国政策发展的历程中提出确保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等两个主要特征,以及高校独立董事相对于其他背景独董还有着学历高、声誉佳的特征,进而发挥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作用。本文将以高校独董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作为主要变量,结合学历和声誉特征,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本文依据主要假设,选取我国2012年-2014年深交所高校独董所在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将深交所信息披露评级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首先对有无高校背景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研究,接着从独立董事最显著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特征出发,将高校独董的财务背景、法律背景、与上市公司的关联关系和职务高低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元回归方法作出分析,最后利用衡量会计信息质量最广泛的Jones模型替代深交所信用评级进行稳健性检验,从而得出最有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高校独立董事的特征。这不仅为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的任职人选提供参考建议,同样也为独立董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建议。本文的研究结论为:(1)具有高校背景的独立董事更能有效地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2)具有会计、法律等相关专业背景的高校独立董事,对于上市公司提高信息质量具有正面的促进作用;(3)副处级以上高校独立董事对于上市公司信息质量并无负面影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放松对副处级以上高校独董的限制要求的合理性;(4)与上市公司存在一定关联关系(如与高管之间的校友关系),可能导致其在任职过程中独立性受损,从而降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针对此,论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与实务建议。具体包括:(1)为保证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企业可以更多地选择高校背景的独立董事,且选择具有专业性的高校独立董事更优;(2)在独立董事的选择上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尽可能避免一些特殊社会关系对独立性的影响;(3)从政策角度出发,相关部门可以提高独立董事的监督和战略职能作用。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1)本文对独立董事制度变迁进行梳理,总结高校独立董事特征,并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内容有一定的创新性;(2)本文以其立独性和专业性为切入点,考察不同高校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肯定了相关政策的要求,而目前很少有专门对高校背景独立董事进行细致研究的文章,故研究角度有一定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