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医典》古代医家治疗尿浊用药规律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xiao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尿浊是以小便浑浊,质如泔浆,尿时无涩痛不利感为主症的疾患。尿浊病情复杂,病程长久,病势缠绵,是临床上难以治愈的病种之一,严重影响患者健康。中药治疗尿浊历史悠久,历代医家在尿浊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遣方用药等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认识和辨治经验。然而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且缺乏规范化的研究。  目的:  本研究希望通过对《中华医典》中治疗尿浊的内治方药进行收集、整理,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借助相关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尿浊的辨治规律,期望能够更好地指导尿浊的临床治疗,推动临床经验的传承和中医学理论发展与创新。  方法:  本研究将第5版《中华医典》作为检索工具,检索《中华医典》中关于尿浊的相关文献,对文献资料进行校对,筛选治疗尿浊的内服方药,利用Microsoft Excel工作表对筛选出的方剂进行查重,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大辞典》、《中药学》参考工具,对药物名称进行校正,建立“尿浊方药数据库”。运用Excel2003软件对整理出来的全部药物进行功效、药性、药味、归经的频数及频率分析;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22软件对使用频数大于29次的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以此来推测和总结古代医家治疗尿浊的用药特点及规律。  结果:  1.本研究共收集方剂398首,药物214味,共2980药次;  2.古代医家治疗尿浊药物,功效分类以补虚药(35.14%)最多,其次为利水渗湿药(13.57%)、收涩药(10.58%)、安神药(8.03%)、清热药(6.82%)、温里药(5.27%)、理气药(3.63%);  3.药性上,治疗尿浊多用温药与微温药(42.58%),其次为平药(29.78%)、寒药(13.21%)、微寒药(9.55%),大热药(3.25%)及热药(1.63%)使用较少,不用凉药(0%)及大寒药(0%);  4.药味上,治疗尿浊注重甘(39.55%)、辛(19.36%)、苦(14.34%)味药;5.归经上,以五脏归经为主,累计频率达77.57%,尤重肾(24.40%)、脾(15.65%)两经。  6.频数大于29次的药物依次是:茯苓214、人参103、菟丝子72、五味子70、熟地黄69、远志68、黄芪64、肉苁蓉64、白术62、甘草59、龙骨55、益智52、山药52、莲子51、煅牡蛎51、附子50、当归48、麦冬45、桑螵蛸44、肉桂44、泽泻42、炙甘草41、石菖蒲40、黄柏38、陈皮37、生姜36、半夏34、补骨脂33、鹿茸32、萆薢31、巴戟天31;  7.根据高频药物聚类结果,最终将药物分为10类:C1茯苓、菟丝子、山药;C2人参、黄芪、甘草、炙甘草、麦冬;C3五味子、龙骨、莲子、桑螵蛸;C4熟地黄、肉苁蓉、鹿茸、巴戟天;C5远志、石菖蒲、陈皮;C6白术、益智、当归、补骨脂;C7煅牡蛎;C8附子、肉桂;C9泽泻、黄柏、萆薢;C10生姜、半夏。  结论:  1.古代医家认为尿浊主要为虚证、湿证、热证;在治疗上,以补虚、收涩、利湿、清热为基本原则,以补养脏腑、利水渗湿、清热泻火为具体治法,兼用收敛固涩、养心安神、理气等法。但是在临床辨治中并不拘泥于某一治法,常几种治法相互配合,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2.治疗尿浊常用药物为:茯苓、人参、菟丝子、五味子、熟地黄、远志、黄芪、肉苁蓉、白术、甘草、龙骨、益智、山药、莲子、煅牡蛎、附子、当归、麦冬、桑螵蛸、肉桂、泽泻、炙甘草、石菖蒲、黄柏、陈皮、生姜、半夏、补骨脂、鹿茸、萆薢、巴戟天。其中茯苓为古代医家治疗尿浊最常用的药物。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利用知识仓库建库管理系统平台(TPI),完成《内经》心理医学知识数据库的建设,并对《内经》心理医学知识相关文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   研究方法:以关键词为检索项,
研究目的:  抗肿瘤治疗引起的心血管毒性事件随着肿瘤治疗的深入与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愈发地多见与复杂。本研究通过前瞻性调查90例乳腺癌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患者中医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