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HT-7托卡马克上低杂波电流驱动条件下,我们在锯齿的上升段观察到一个新的m/n=1/1的扰动。这支模出现在锯齿的上升段,然后逐渐饱和、衰减并最终在下一次锯齿崩塌的前兆振荡出现之前消失了。为了与锯齿前兆振荡和后续振荡区分,我们称为“中间振荡”。它通常不会导致锯齿崩塌,其非线性演化行为与电阻撕裂模的非线性演化行为有点类似。中间振荡的出现说明锯齿的激发条件和m=1的模的激发条件是不同的,这是和Porcelli等人提出的锯齿激发模型相矛盾的。
本文从理论上和实验上研究了中间振荡的激发机制包括快电子的动理学效应,以及中间振荡的最终稳定机制。中间振荡很有可能是电流梯度驱动的,并且浅俘获的高能电子的动理学效应是可以忽略的。我们提出在下一次锯齿崩塌前中间振荡的稳定很可能是由于m=1的磁岛导致局域快电子径向输运的增加从而使得电流分布平化引起的。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不同实验条件下观察到锯齿和中间振荡的主要特征。为了获得足够精确的电流分布,以便将来定量分析EAST上的磁流体力学不稳定性的机制,我们最近采用Fortran和Matlab两种语言混合编写了一个平衡反演程序,反演计算的方法采用了EFIT程序中的算法。它已经被应用到EAST前两轮的放电实验中的位形计算,初步的计算结果与EFIT程序的计算结果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