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对全身散发神经鞘瘤MRI特征的研究,旨在提高神经鞘瘤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水平,提高神经鞘瘤术前诊断准确率,降低神经鞘瘤术中神经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7年1月-2019年4月就诊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84例术前MRI诊断为神经鞘瘤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64例,非神经鞘瘤20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扫描序列T1WI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全身散发神经鞘瘤MRI特征的研究,旨在提高神经鞘瘤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水平,提高神经鞘瘤术前诊断准确率,降低神经鞘瘤术中神经损伤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了2017年1月-2019年4月就诊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84例术前MRI诊断为神经鞘瘤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神经鞘瘤64例,非神经鞘瘤20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扫描序列T1WI、T2WI及T1WI增强扫描。对两组肿瘤的边界、形态、包膜、包膜下囊变、中央裂隙、束状征、神经出入征、靶征、强化点征、强化程度MRI影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组间采取单因素χ~2检验,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身散发神经鞘瘤MRI诊断术前误诊率较高,误诊率为23.8%,以胸锁乳突肌、胃前壁、膈肌角旁、鞍旁等少见部位误诊更常见,占误诊病例的50%。两组MRI影像特征组间单因素χ~2检验显示,神经鞘瘤的“形态呈梭形、包膜完整、包膜下囊变、中央裂隙征、束状征、靶征、神经出入征、脂肪分离征”与非神经鞘瘤的MRI影像征象间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神经鞘瘤的“包膜完整、束状征及包膜下囊变”是神经鞘瘤MRI影像特征的独立预测征象(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全身散发神经鞘瘤具有一定的MRI影像特征,其中“包膜下囊变征、束状征及包膜完整”是神经鞘瘤MRI诊断的独立预测征象,可作为神经鞘瘤MRI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其他文献
膀胱癌为产生于膀胱壁的上皮和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目前膀胱癌的治疗方式多样化,但诊疗效果却仍然不尽人意,尤其是治疗抵抗的发生也成为肿瘤治疗的一大障碍。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protein 1,HMGB1)作为一种高度保守的核内蛋白普遍存在于各类型真核细胞中,参与调控细胞的基因转录,而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发现其呈现过表达现象。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HMGB1与膀胱
背景:膀胱癌异质性强,患者通常呈现不同的分子亚型和预后。免疫治疗丰富了晚期患者的治疗选择,但其疗效在患者间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是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研究表明长非编码RNA(lncRNA)可在多维度、多阶段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参与癌症免疫,具有一定的预后价值,可作为一种新型的标志物潜在地预测患者预后及免疫治疗应答。目的:确立一种免疫相关lncRNA模型来预测膀胱癌患者的预后及免疫治疗疗效。方法
目的:通过比较研究经部分半椎板手术入路和经典半椎板入路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经部分半椎板切除入路在治疗椎管内神经鞘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行部分半椎板入路切除的椎管内神经鞘瘤病人共55例作为研究组,与同期行经典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的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6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病人的肿瘤全切率、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切口感染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VAS疼痛
第一部分 跑步锻炼对抑郁症CUS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炎症的作用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跑步锻炼已经被证明能够改善抑郁症状,但其抗抑郁作用的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海马神经炎症失调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跑步锻炼对抑郁症CUS模型大鼠行为学和海马神经炎症的作用。方法:选取6~8周龄的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在适应性饲
希格斯场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负责产生基本粒子的质量,同时它也是标准模型中唯一的标量粒子。因此对于希格斯玻色子的研究成为了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实验中的一个热门课题。大型强子对撞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来研究标准模型的预言以及寻找超越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现象。在新物理理论中通常会包含一个更加复杂的希格斯场,因此会产生更多的希格斯波色子,例如一个带电的希格斯玻色子。寻找这种新粒子
中微子振荡现象表明中微子具有非零质量,而且不同种类的中微子之间存在味混合,是标准模型之外新物理存在的直接证据。因此,研究中微子质量起源机制及其味混合模式是当前中微子物理研究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此外,标准模型中的CP破坏来源于夸克味混合矩阵中的复相位,但将该复相位作为CP破坏的唯一来源远不足以解释宇宙中的物质-反物质不对称。因此,寻找超出标准模型的CP破坏的来源也是当前中微子物理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的:探讨肥胖对过敏和非过敏哮喘儿童肺功能影响的异同。方法:收集自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初诊的非急性发作的轻中度哮喘患儿230例。根据患儿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分为过敏组及非过敏组。再根据不同体质指数(BMI)Z评分将过敏组和非过敏组分为过敏体重正常组、过敏超重组、过敏肥胖组、非过敏体重正常组、非过敏超重组、非过敏肥胖组。比较不同体质指数(BMI)对过敏和非过敏哮喘儿童肺功能的影
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处于上升趋势。BRAF基因的突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BRAFV600E突变基因的判断对结直肠癌预后及指导结直肠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检测BRAFV600E突变基因的方法有免疫组化和基因测序等方法,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我们尝试探索找寻一种新的、快速的辅助临床病理诊断的检测结直肠癌中BRAFV600E突变基因的方法。近红外
研究背景宫颈癌是目前导致女性死亡的第二大恶性肿瘤,HPV感染,尤其是hr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疫苗和正常阴道微环境是预防HPV感染的主要途径。HPV感染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目前其他地区HPV研究较多,但未见关于川西高原地区的相关研究报道。目的了解川西高原地区HPV感染现状以及在宫颈病变细胞中的分布,探讨与阴道微环境改变之间的关系,为该人群HPV疫苗使用和宫颈癌预防工作提供指导
目的:回顾性总结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磨除部分滑脱下位椎体后上缘骨质,进行神经根腹侧减压,治疗高龄退变性腰椎滑脱伴椎间孔狭窄症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集31例(平均年龄(74.3岁)男性16例,女性1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伴椎间孔狭窄的高龄患者,均行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治疗(数据由重庆市中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提供)。手术部位为L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