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出生在周礼制作者周公的封地——鲁国。他提出的“忠恕之道”随着历史的发展一直被传承至今,已不仅仅是孔子“仁”学中的重要思想,更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忠恕思想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准则,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境界,是人们自我修养提升的方法和依据。本文以《论语》为核心,结合其他典籍中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对孔子忠恕思想进行系统、全面的论述。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孔子忠恕思想之源起。孔子忠恕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混乱、礼崩乐坏、行为失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度恶化,甚至出现了子弑父、臣弑君的不良现象。诸侯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而到处征伐,百姓长期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与此同时,由于周王室丧失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权力,王室衰微,周礼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就为孔子忠恕思想的产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孔子思想中的“忠”与“恕”。尽己为“忠”,强调的是尽心尽力,不存私心,是一种竭力地尽己。主要从君臣关系之“忠”和朋友关系之“忠”展开分析;以己度人为“恕”,“恕”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世时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所不“欲”的事情,也不要强加于人,行为主体须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在“忠恕”这对范畴的理解上历代学者并没有形成定论,本文认为“忠恕”一体不二。第三部分探讨“忠恕”与“为仁”。从“仁”的基本释义出发,阐述孔子思想体系中“仁”的范畴,并探讨“忠恕”与“为仁”的关系。“仁”的核心思想是爱人,“仁”的外化是克己复礼,忠恕之道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做到推己及人的道德境界,才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仁道。第四部分展开论述忠恕思想的具体践行。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述,一是将心比心,即是说要有推己及人的宽容心态和以己度人的平等态度,二是成人与成己,要有视人犹己的自律观念和成人成己的学习心,三是独善与兼济,要有尽己之心的责任意识和独善与兼济的责任意识。时至今日,孔子忠恕思想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论是在个人修身还是在治国平天下等方面,都有值得借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