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社会中的良知—论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中的悲剧观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os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当代著名剧作家阿瑟·密勒的剧本《推销员之死》于1949年在纽约首演成功,并震惊了整个美国戏剧界,接连获得普利策奖等多项奖项。自此,密勒就与尤金·奥尼尔和田纳西·威廉姆斯并称为是20世纪美国最优秀的戏剧家。然而,它的上演在美国戏剧批评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作者对传统悲剧理念的颠覆,对普通人人性弱点的剖析以及该剧蕴含的深刻的社会意义都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讨论的焦点。 论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引言简要介绍了阿瑟·密勒的创作历程和《推销员之死》的背景。第二章通过分析阿瑟·密勒悲剧观形成的因素,论证了社会大环境和阿瑟·密勒的个人背景尤其是犹太裔移民的身份对阿瑟·密勒独特悲剧观形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展现了阿瑟·密勒关怀,同情弱势群体和独立思考的思想根源。第三部分对《推销员之死》引发的评论进行梳理,肯定了该剧的悲剧性。论文通过分析成利·洛曼的生存困境和不懈的抗争,描写普通人在平凡生活背后,有着对生活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他们的抗争超越痛苦,达到精神高度,呈现灵魂的力量,守护生命的尊严,他们才是最适合悲剧的主人公。读者和观众在为主人公惋惜伤感的同时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提升和灵魂的净化,一种希望和奋起的力量。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缺陷和社会环境共同导致了悲剧的产生,在物化的现代社会。边缘化的小人物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长期以来对密勒悲剧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他引入悲剧的人物究竞能否成为悲剧人物,忽视了密勒悲剧观中的社会批判意识和道德伦理指向,以小人物力悲剧主人公可以看出密勒毕生对人性关怀的追求,他的良知。最后一章总结指出密勒在通过小人物的悲剧,揭示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同时,还深入探讨生存困境中的价值问题,尤其是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指向,从而达到对整个社会的批判敦促人们反省的目的。
其他文献
一    这天早晨,受公司指派,肖凯前往黎城洽谈一笔生意。谁知火车还没开出一站地,便接到了妻子赵梅打来的电话——老爹又丢了!  肖凯听得心头一哆嗦:一早上班时,老爹还没起床。这才过了两个小时,怎么会丢?不等询问,赵梅的大嗓门又传了来:“都怪你,出门不锁门,害得我到现在都没找到,腿都跑断了!”  幸好出差坐的是火车,不是飞机。车到小站,肖凯箭步跳下,打车往家赶去。这一路,他手机一直紧贴耳根,等赵梅的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比一般人少走很多弯路。我父母所拥有的智慧让我受益无穷,在我年少轻狂的时候常常会适时鞭策我。其实,白手起家的创业青年也是我羡慕的对象。——刘畅    如今,新一代家族企业接班人大都是“80后”。作为家族企业的后代,他们被冠以“富二代”的称号。同时,中国民企“女二代”掌门人正在浮出水面。父辈让她们读最好的学校,用心良苦地将她们推向最基础的工作岗位进行培养。而这些年轻的接班人也在
她常常劝女友们,不要和男人讲从前受过的苦。你讲了之后,如果他要你婚后吃苦耐劳、勤劳俭朴,你做不到位,那男人会说,你从前那么苦都能受,为什么这点苦就不能吃呢?    1    结婚前,李云萍和张胜下班就腻在一起。有一次,张胜讲上大学时一边在食堂洗盘子、一边读书,人家谈恋爱时他打工,所以,他要和萍儿多多地谈恋爱。李云萍一激动,也讲了过去受的苦。比如,上大学时主要吃素菜;参加工作的前三个月是实习期,居然
一直以来,她都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吝啬的人。结婚的时候,女友们都披金戴银,唯独他没有给她买。他说真爱不都是物质的,物质的东西仅仅只是爱的表达方式而已。  这时,他已经是一家企业的业务主管,薪水不错。可是他对自己异常苛刻,不仅很少请同事、朋友吃饭,而且舍不得给自己买一套高档衣服。但他给她买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因为这是他们结婚时她对他提出的唯一要求,她太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他当时并没有多少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