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后期,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多和价值观的多元化,代议制民主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受到挑战越来越难以践行自己的民主理念,在这种背景下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新的民主理论在西方兴起。它强调民主政治的主体是所有受公共决策影响的公民,而且公民参与决策的方式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选举投票,自由平等的公民应该在信息公开透明的情况下通过充分的讨论、协商参与政治生活,影响公共决策。20世纪80年代,协商民主理论传到中国,为中国学术界所重视。如何认识和借鉴西方的协商民主成为中国理论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分化加剧,利益的主体日益的多元化,人民参与政治、表达利益诉求的要求日益增多。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仅是满足人们的利益表达的现实需要,也是提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2006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党中央将协商民主定为为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之一,协商民主成为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路径选择。一般意义上的协商民主是指在政治共同体中,自由平等的公民在信息公开透明的情况下,就公共事务通过理性的对话、协商,从而达成一定的共识,来参与政治生活,影响公共决策。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中国,协商民主有其特定的内涵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各个政党、阶层、团体、群众等,就共同关心或利益相关的问题,按照自由、平等、公开的原则通过对话、沟通、辩论表达利益诉求和愿望或者对国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重大问题进行政治参与,影响公共决策。中国特色协商民主除了具有协商民主的一般特征如平等性、包容性、公开性等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之处: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并体现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共产党处于主导地位,与西方的协商民主相比更具有现实性,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结合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从理论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理论来源,中国共产党有关协商民主的思想是重要的理论资源,而且中国的协商民主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协商民主的有益成分。从现实依据上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其提供了制度性资源,基层选举民主问题层出是现实原因,网络信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而改革成本的考量成为协商民主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实现形式上来看,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制度层面上最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从非制度化的层面上来主要是基层民主中民主恳谈,听证制,以及网络政务论坛等形式。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中国的民主政治实践,吸收西方民主的优秀成分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虽然面临一系列理论和具体实践层面的难题,但是它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