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灌水器双向流道抗堵性能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skill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向流道是一种新型滴灌灌水器流道,在保证其具有良好的水力性能条件下,改进流道结构,提高抗堵性能,是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本文采用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结合的方法,开展滴灌灌水器双向流道抗堵性能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针对所研究的流道特点,分别采用了三种k-ε模型和两种k-ω模型,计算不同流道进口压力的流场,并与PIV流场实测信息和流量实测值对比,结果表明标准k-ε模型较为适合双向流道;提取了5个反映流道几何特征的结构参数,根据正交设计表,安排了25组流道数值模拟方案;根据标准k-ε模型计算结果,各数值模拟方案的流态指数为0.4428-0.5025,水力性能优于迷宫流道。对25组流道模拟结果的正交分析表明:收缩段宽、分水件与挡水件最小距离两个流道结构参数对流态指数影响显著。  (2)分别运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和欧拉模型研宄双向流道抗堵性能,根据欧拉模型计算结果,沙粒特征参数中,沙粒直径对流道内最大颗粒沉积率影响显著。根据颗粒随机轨道模型计算结果,25组数值模拟方案中流道的颗粒通过率为0.588-0.901,对模拟结果的正交分析表明:分水件与挡水件底距离、挡水件底高度和分水件与挡水件最小距离三个流道结构参数对颗粒通过率影响显著。  (3)对水力性能最好的方案16的流道结构进行改进,利用Fluent模拟的可视化功能,找出双向流道内易堵塞区域.通过改变挡水件底部拐角的形状,提高开阔区流速,改进后的流道流态指数由0.4428变为0.4512,而其颗粒通过率由0.639提高到0.967,最大颗粒沉积率由0.364降低到0.092。改进后的流道在保证其有良好的水力性能条件下,提高了抗堵性能。
其他文献
Internet网和骨干网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通信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得到稳步提高。同时,高性能、低成本的嵌入式处理器不断涌现,嵌入式操作系统将会被广泛的应
为深入认知黑河上游径流变化与极端气温、极端降水指数间的关联机制,使用1960-2014年黑河上游祁连、托勒、野牛沟3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和莺落峡水文站逐日径流量
生态旅游农庄起源于国内外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理念,将生态和农庄这组概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完全符合“自然融入城市”的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生态旅游农庄可以合理开发城市边缘
减税降费是中央根据新时代的要求,以及为未来长远作打算所提出的可实施举措,但做到减税降费下经济稳增长以及财政可持续成为当下的一大难题.面对挑战,厘清减税降费政策下财政
基于2018年中国东南沿海台风观测实例,以美国EOS/MODIS极轨气象卫星和日本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Himawari-8为参照,对我国FY-4A静止气象卫星的云顶高度(Cloud Top Height,CTH)、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提供的全球再分析数据,使用局地多尺度能量涡度分析法(localized Multiscale Ener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