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耀亢诗歌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lzs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丁耀亢(1599 - 1669)是明末清初山左著名诗人。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有大量作品传世,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等文体,都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世人多对其小说、戏剧作品做过各种研究,对其诗歌作品的研讨则相对薄弱。本文试对其三千多首传世诗作进行细致的梳理与探讨,试图对丁耀亢在明清诗坛上的真正地位给予准确的定位。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第一章介绍丁耀亢的家世与生平。本章先介绍丁耀亢地方望族的家族史,先梳理出丁耀亢疏狂、任侠的家族遗传气质,并进一步结合晚明复杂的政治斗争形势和社会态势来展示出丁耀亢之父丁惟宁、业师钟羽正的坎坷仕途生涯对他的深远影响。丁惟宁的壮年隐居常常让丁耀亢在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中徘徊,而业师钟羽正对丁耀亢著书写心的极力激赏使得丁耀亢一生从未放弃过著书立言以抒写心灵的人生追求。丁耀亢的另一位业师董其昌对他的重视性情等文学理念的产生以及对禅宗的痴迷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接着阐释丁耀亢在明清两朝坎坷多难的人生境遇,尤其是家国之变、焚书案等一系列的人生遭际对他的思想、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二章主要介绍丁耀亢的诗歌内容。本章分六个小节,分别从丁耀亢的唱和赠答诗来探析他广阔的交游圈,进一步剖析他疏狂、任侠的个性风采;从丁耀亢悲士不遇的题材中剖析他怀才不遇、宝剑沉埋的不甘与无奈;从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中剖析他得益诗存史的诗歌创作理念;从以焚书为题材的诗作中剖析以丁耀亢为代表的汉族知识分子在清初“文字狱”的精神枷锁下的苦闷心态,展示他们痛苦的、叫嚣着的灵魂;从丁耀亢参禅的诗作中进一步剖析他在焚书案中所经受的强烈的精神打击;文章从丁耀亢其他如山水咏物诗、纪行诗等作品中进一步剖析他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以及啸傲山林、终老山林、对自由精神境界的执着追求。第三章探讨丁耀亢诗歌的艺术特色。本章首先分析丁耀亢诗歌作品中常用的“孤”、“荒”等大量词汇来展示丁耀亢诗作中始终贯穿着一颗疏狂的心魂,这正是他疏狂、任侠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外在显现;从诗歌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个性化的“剑”、“鹤”等诗歌意象的匠心独运来剖析他的诗歌特色;在诗歌源流上探析出丁耀亢诗歌创作最先受到前后“七子”的濡染,南游时师从董其昌,文学理念有了变化,开始注重个性化的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家国之变后,丁耀亢的人生际遇更加坎坷,在诗歌创作倾向上宗唐,尤其推崇杜甫,很多诗作颇具杜甫风神,亢厉激楚之音最强。丁耀亢的诗歌创作以丰富的内容,深刻的主题,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呈现出他个性化的诗歌面貌,这种成就不仅在明末清初的山左诗坛上颇具特色,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与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整个明清诗坛上也是不可替代的“这一个”。结语部分总结全文。
其他文献
<正>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国法治建设和法治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成就,
在世界文学史中,戏仿文学早有记载。到20世纪,戏仿文学再次流行,并带有了后现代主义的色彩。在中国,古代有为书作“续”、“补”或拟作的传统,但是少了些戏谑的味道;直至近代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住房建设的项目也越来越多。桩基础作为房屋建造的重要基础工作,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房屋建造的工程质量。因此,本文对桩基础施工过程中
由于我国油藏物性差以及原油具有粘度高、蜡和胶质含量高、凝固点高等特点,CO2提高采收率将面临着诸如混相压力高、气窜严重、有机固相沉积严重以及复杂油藏开采等技术挑战。
元嘉文学在中古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诗论家多认为这一阶段是诗运转折的关键。“元嘉三大家”作为元嘉文学的代表人物,对他们诗歌艺术的探讨又是元嘉文学研究中的
佳木斯市地处松花江中游、三江平原西部,地域辽阔,地势南高北低。本区南部为低山丘陵区,属于完达山余脉,山峰海拔高度在150~500米之间。境内英格吐河、音达木河由南向北注入松
为探讨鼠李糖乳杆菌对鼠伤寒沙门菌感染的防御作用,实验拟利用鼠伤寒沙门菌诱导建立小鼠肠炎模型,采用鼠李糖乳杆菌对肠炎模型进行干预。通过检测小鼠的肠道病理变化、器官指
柳宗元的骚体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近年来却鲜有学者对其进行专门研究。这与骚体本身在界定上的聚讼纷纭有关。骚体概念的含混使得对柳宗元骚体作品进行界定也有一定困
2000年12月,通化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市南郊的金厂镇二组征集到一青铜短剑和一双孔石刀。这两件文物是当地村民于1995年在北山坡上修建暖棚时发现的,其埋藏深度距地表约
本文立足文本,从文学译介入手,以《晨报副刊》为基本研究对象,考察文学译介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从文本出发,对《晨报副刊》上的外国文学及思潮的译介加以梳理,揭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