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探讨plkl(保罗样激酶1)在宫颈正常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组织和宫颈鳞癌组织标本中的定性及相对定量表达的情况和它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其在宫颈鳞癌发生中的重要地位及它在癌症演进过程中承担的机制角色。同时本研究在理论上为其或可成为宫颈癌变进展前阶段的一个筛查标志物和肿瘤目的基因的基因和蛋白靶向治疗点也积极建立证据。望其或可成为宫颈癌发生环节中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及检测诊断标志物和药物靶治点。方法:将收集的各类宫颈组织(正常宫颈组(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组(12例),癌症组(26例)。)按照提取人组织总RNA、RNA反转录cDN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说明书标准反应步骤进行目的基因的相对定量表达的测定。同时将剩余的这些组织石蜡处理包埋、切片机制成切片,利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组织中PLK1蛋白的定性表达率。最后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得到结果制成表格或图片并讨论总结其对于癌症的发生之间是否存在某些关联。结果:在宫颈正常组、宫颈CIN组和癌症组PLK1基因表达量和蛋白表达率的结果统计显示趋势相对一致,癌症组的表达情况均高于未发生癌变前的组织。三组间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年龄、病理分化、癌症分期特征并不是均与癌症Plk表达息息相关。1. PLK1mRNA在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中的表达情况PLK1 mRNA在正常宫颈组和实验宫颈组中的表达:PLK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随着正常宫颈组织逐渐向不良及恶性方向的发展而有所升高。宫颈鳞癌与正常组比较不仅表达量高并且统计学比较有意义(P<0.05)。宫颈鳞癌与CIN组比较不仅表达量高并且统计学假设比较有意义(P<0.05)。CIN组与正常组比较不仅表达量高并且统计学上相比有意义(P<0.05)。2.PLK1蛋白在用免疫组化方法技术中的表达情况PLK1蛋白在正常宫颈组和实验宫颈组中的表达:PLK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随着正常宫颈组织逐渐向不良及恶性方向的发展而有所升高。其中正常组、CIN组和鳞癌组的总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50%、88.5%。宫颈鳞癌与正常组比较不仅表达量高并且统计学比较有意义(P<0.05)。宫颈鳞癌与CIN组比较不仅表达量高并且统计学比较有意义(P<0.05)。CIN组与正常组比较不仅表达量高并且统计学比较有意义(P<0.05)。3.两种技术方法在癌症组中数据统计的结果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PLK1 mRNA表达量和PLK1蛋白在与临床期别、患者的年龄上,虽有差异性表达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临床分期早晚、患者的年龄大小与癌症无相互影响作用;其与癌症分化程度相关,不仅有差异量表达而且在统计学意义上P<0.05。结论:PLK1基因无论mRNA还是蛋白的表达含量随着宫颈组织发生一些病变的程度渐渐加重趋势而逐渐增加,这种差异性的表达量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宫颈鳞癌组织中,PLK1的高表达与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能力的高低有关。提示PLK1在这些宫颈组织中的异常差异性表达可能会随着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而改变,可作为预测宫颈癌早期发生的有效因子之一,可能对协助诊断宫颈癌发生前后及转归和疾病预后指标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