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素营养与芳香精油对三七生长及根腐病发生的防控研究

来源 :云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aso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三七根腐病的频发降低了三七的产量和品质,极大地阻碍了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不同氮素形态(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配比及病原菌侵染对三七生长、有效成分以及抗性指标的影响展开研究,以期探索出科学的氮肥运筹模式。同时探究芳香精油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将氮素营养对病害的“防”和精油对病害的“控”有机结合起来,为三七根腐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盆栽实验,在总氮量一致的条件下,研究5个不同氮素形态配比(铵硝比分别为0:100、25:75、50:50、75:25和100:0)及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对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生长(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病情指数)和有效成分(皂苷、可溶性糖和黄酮)的影响。(2)探究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及病原菌侵染对三七植株四个防御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酚类、木质素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影响。(3)以水蒸气蒸馏法对中药艾叶和石菖蒲的芳香精油进行提取;GC-MS鉴定其成分;牛津杯法测定精油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腐皮镰刀菌(F.solani)、毁坏柱孢霉(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和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丝的抑制率;96孔板法测定精油及其主成分对供试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二维棋盘法测定精油和恶霉灵之间的联合抑菌效果。(4)按上述方法测定广藿香、佩兰精油及其主成分的抑菌活性,并用一年生三七进行在体实验测定芳香精油在体对三七根腐病的防控效果。结果:(1)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三七生长和皂苷含量无显著影响,病原菌侵染后,随NH4+-N比例的增加,病情指数升高,低铵硝比(0:100和25:75)处理的植株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可溶性糖和黄酮含量随NH4+-N比例的增加有上升趋势,病原菌侵染使其含量下降。(2)随着NH4+-N比例的增加,POD、PPO和PAL活性有升高趋势。病原菌侵染使植株体内SOD活性稍微有所下降,随着NH4+-N比例的增加和病情的加剧,POD、PPO和PAL活性升高,酚类和木质素累积,当铵硝比为25:75时,PAL活性和酚类、木质素含量上升幅度均达到最大。(3)艾叶精油主成分为石竹素、β-石竹烯、桉油精、樟脑和桃金娘烯醛。石菖蒲精油主成分有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艾叶精油、石菖蒲精油及其主成分均具有抑菌活性,且主成分的抑菌活性普遍优于精油。艾叶精油中桃金娘烯醛抑菌活性最好,石菖蒲精油主成分β-细辛醚和α-细辛醚抑菌活性堪比恶霉灵。当精油与恶霉灵互配时,对F.oxysorum和F.solani表现出加和作用。(4)广藿香精油主成分为广藿香酮和百秋李醇,佩兰精油主成分是百里酚和β-石竹烯。广藿香精油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优于佩兰精油,广藿香酮、百秋李醇、百里酚和β-石竹烯的抑菌活性强于精油,其中广藿香酮抑菌活性最显著,优于化药恶霉灵。精油和恶霉灵对病原菌的联合抑菌效果多是加和作用,当佩兰精油和恶霉灵联合使用时,对C.destructans表现出协同效果。广藿香精油和佩兰精油对接种F.oxysporum的一年生三七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结论: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三七生长和皂苷含量无显著性影响,可溶性糖和黄酮含量随NH4+-N比例的增加而升高。病原菌侵染后,可溶性糖和黄酮含量以及SOD活性下降,POD、PPO和PAL活性升高,酚类和木质素累积。铵硝比25:75时病情指数最低,利于三七抵御根腐病病原菌F.oxysporum的侵害。艾叶、石菖蒲、广藿香和佩兰精油及其主成分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展现了不同的抑菌活性,其中广藿香精油的抑菌效果最好,精油主成分的抑菌活性普遍优于精油,广藿香酮展现出卓越的抑菌活性,且广藿香和佩兰精油对三七根腐病具有一定的防控效果。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紫连膏对肛裂患者疼痛、便血、便后疼痛持续时间、创面愈合及肛管静息压的临床疗效,以及观察紫连膏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CD68)及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中医药紫连膏治疗肛裂的临床机理及效果。方法:选取血热肠燥型Ⅰ、Ⅱ、Ⅲ期肛裂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对照组药物分别是紫连膏、硝酸甘油软膏外用,一共治疗2个疗程(1个疗程2周)。即分别观察两
【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云南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且以格林模式为理论框架制定护理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干预效果,为医护人员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提供模式和内容的借鉴与参考。【方法】本研究的第一阶段为横断面研究:调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术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阶段采用的方法是随机抽样,采取相关量表对2019
目的:探讨miR-143/145侧翼序列遗传变异对云南汉族人群宫颈癌易感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42名宫颈癌患者及249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运用PCR-RFLP和Sna Pshot法研究miR-143/145侧翼序列rs17796757、rs353292、rs353293、rs4705342、rs1723799位点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布。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43/145在宫颈癌
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以期为蠲痹颗粒在临床应用中提供新的客观依据,并进一步探讨蠲痹颗粒治疗尪痹寒湿痹阻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收集2020年1月起到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都以甲氨蝶呤片作为基础的治疗用药,试验组加服蠲痹颗粒。按照每位患者就诊的先后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反复炎症及肠道黏膜损伤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炎症性肠病,因此,治疗UC的关键在于缓解反复存在的炎症及修复受损的肠黏膜。自噬作为一种清道夫机制,具有抗炎作用。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是中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能够与多种受体相互作用,发挥调节免疫、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等功能,在UC的治疗中疗效确
目的:基于中医经典《伤寒论》发展而来的中医流派——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是独具地方特色的中医流派。本研究以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探讨扶阳流派在云南的文化扩散、文化涵化现象以及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在滇形成、发展与变迁的规律。试图通过文化地理学,从一种新的角度探讨云南吴佩衡扶阳学术流派的发展与传播规律,拓宽中医经典地域性文化文化学术广度,为流派人才培养与流派在更广阔地域
【目的】1.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TⅡA)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模型小鼠的防治作用。2.基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的形成和肝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的变化探析TⅡA防治NASH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与模型制备24只SPF级C57B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与相关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对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内分泌科于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期间住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32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姓名、住院号、性别、年龄、T2DM时间、体重指数(BMI)等基本信息。实验室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
目的:探讨黄芪六味合当归芍药散加味对脾肾气虚兼血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从云南省中医医院肾病科门诊及住院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中,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病例,随机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普通常规治疗,治疗组除予常规治疗外,加服中药汤剂黄芪六味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前后分别对各种指标进行观察对比,包括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尿蛋白、24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
目的:观察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风热血热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将72例符合中医证型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口服加味麻杏石甘汤+刺络放血,对照组予依巴斯汀片口服,均治疗4周(即2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症状评分、主观瘙痒症状VAS评分及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分等数值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