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对帕金森病大鼠苍白球电活动的影响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kkon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中常见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原因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缺失。苍白球外侧部(Globus pallidus external segment,GPe)和苍白球内侧部(Globus pallidus internal segment,GPi)是基底神经节环路中直接和间接通路的重要核团。SKF38393是一种常见的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可一定程度补给缺失的多巴胺。研究目的及意义:本实验主要研究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对PD大鼠行为学和GPe和GPi电活动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初步判断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是否会对PD大鼠行为学和电生理学产生影响,为PD的研究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内容:1、通过行为学实验筛选D1激动剂SKF38393脑内核团给药的最适剂量和最佳作用时间。2、研究药物干预后正常和PD大鼠动作电位和两核团局部场电位相关性的变化。研究方法:通过单侧脑内注射6-OHDA法建立PD模型大鼠,将实验室自制多通道电极植入目标核团并同时包埋脑内注药导管。利用Plexon信号采集系统,对大鼠清醒静止和连续运动状态下的电信号进行采集。将采集的电信号导入Offline Sorter、Neuro Explorer等软件中进行聚类分析和动作电位变化的分析。然后将GPe、GPi两核团的场电导入Matlab软件中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1、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行为学药物筛选结果经过行为学筛选后发现,在脑内核团纹状体给予SKF38393 1.0μg/side后正常和PD大鼠各指标均在20-50 min内变化明显:正常和PD组大鼠在20-50 min内步频显著升高;Latency to fall指标也有相同的规律性:药物干预后,正常和PD大鼠在20-50 min内时间有所升高;药物干预后,PD大鼠失误次数在20-30 min内也明显减少。综上,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最适剂量为1.0μg/side,最佳作用时间是20-50 min。2、GPe动作电位变化结果GPe核团可分为HFP和LFB两类神经元,在清醒静止与连续运动状态下,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PD损伤组大鼠HFP神经元放电率(spikes/s)降低;SKF38393药物干预后,放电率有明显的回升。PD大鼠HFP神经元CV值升高;SKF38393干预后,PD大鼠CV值静止状态下有所升高,运动状态变化不明显。PD大鼠LFB神经元放电率降低;SKF38393干预后,PD大鼠LFB神经元放电率有所回升。PD大鼠LFB神经元CV值升高;SKF38393干预后,PD大鼠LFB神经元CV值静止状态变化不明显,运动状态下有所升高。正常大鼠GPe两类神经元,药物干预前后变化不明显。3、GPi动作电位变化结果经过分类,GPi核团仅有一类神经元。在清醒静止与连续运动状态下,较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PD损伤组大鼠GPi神经元放电率升高,CV值升高。SKF38393药物干预后,在清醒静止和连续运动状态下,PD大鼠GPi神经元放电率显著降低,CV值升高。然而,正常大鼠药物干预前后,GPi神经元放电率和CV值整体变化不明显,仅在运动状态下CV值有所升高。4、药物干预后大鼠GPe-GPi相关性结果PD损伤后,大鼠GPe-GPi神经元在0.5-12 Hz频段内相关性增强;在0.5-12 Hz和Beta(12-35 Hz)频段内GPe-GPi神经元平均相位朝向角矢量长度值升高,平均相位朝向角有所降低。连续运动状态下的大鼠,在0.5-35 Hz范围内相关性没有明显变化,平均相位朝向角矢量长度值呈现升高的趋势;当以GPe为参考时,GPi神经元在0.5-12 Hz范围内平均相位朝向角明显增大,而其他频段内变化不明显。正常大鼠多巴胺D1受体激动剂SKF38393药物干预后,GPe与GPi场电相关性变化不明显。研究结论:SKF38393药物干预后,PD大鼠行为学表现有所缓解,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电生理方面:药物干预后,PD大鼠GPe两类神经元放电率升高、GPi神经元放电率降低;而正常大鼠药物干预后放电率均无明显变化。GPe、GPi两核团在0.5-12、12-35 Hz频段内相关性变化明显,药物干预后相关性变化不具明显的规律性。说明SKF38393脑内核团给药后对纹状体下游的直接和间接通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其他文献
初级纤毛是细胞表面的一种毛发状突起物,它存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脊椎动物细胞中,参与细胞外信号的感知和传导。纤毛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会导致机体的功能障碍,引起耳聋、失明、多囊肾等一系列疾病,这些疾病被统称为纤毛病。纤毛异常也与癌症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癌症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在癌细胞浸润转移过程中,常常会发生EMT过程,从而使癌细胞获得更强的迁移能力。EMT是一个复杂且受严格调控的过
茶多酚类物质—茶黄素因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及其独特的促进人体健康的性能,已成为研究者在研究各类抗氧化剂以及治疗各种慢性疾病中的重点关注对象。茶黄素摄入体内后对血浆中转运蛋白的影响,对其共存食品体系中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本文首先通过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和圆二色谱法等光谱方法以及分子模拟对接的计算机手段,对比研究了茶黄素(TF1)、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2)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属于环境雌激素,上个世纪的工业生产是PCBs的主要来源。PCBs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此可在空气、水和土壤间长时间循环且难以降解。目前,几乎在全球生态系统的每个组分中(生物及非生物组分)都能检测到PCBs。PCBs具有亲脂性
背景和目的: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前列腺癌的进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circRNA-miRNA轴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筛选并鉴定发生EMT前后的前列腺癌细胞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和miRNA;探讨circRNA-miRNA轴在前列腺癌细胞EMT过程中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认识其作用
癌症是世界上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根据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报告,全球约有1810万新癌症病例,960万患者死于癌症,预计全球癌症病例将呈快速增长趋势,到2025年将增加到1900万,到2035年将达到2400万。全球癌症发病率的持续增长也推动了抗癌药物市场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获得性耐药和多种分子癌症类型,迫切需要寻找新颖,安全,有效的抗癌药物。近年来,天然产物的提取及其结构修饰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级联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信号传导模式,它通过各种受体/传感器将刺激传递到真核生物的细胞并引起细胞响应。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由三种模块组成,分别是MAP3K(MAP2K激酶)、MAP2K(MAPK激酶)和MAPK。这些激酶通过磷酸化依次相互激活,从而将信号从受体传递到相应的下游效应因子中。蛋白质磷酸化级联将细胞外刺激与广泛的细胞反应联系起来。然而,迄今为止,
传统化石能源在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枯竭问题使得未来全球能源危机日益凸显。相较于化石能源,清洁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少、储量大、可再生等特点。对清洁能源(特别是海洋中蓝色能源)的开发,将为世界能源和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此外,物联网技术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的飞速发展也对小型分布式电源和各类传感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摩擦纳米发电机作为一种能够有效地将环境中各种形式机
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方式,DNA仅复制一次,但经历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两次连续的染色体分离过程,最终产生单倍体配子。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已经成为研究减数分裂染色体精确分离调控机制的重要模式生物。减数分裂染色体的结构和动态变化过程在物种间是保守的。减数分裂染色体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形成联会复合体。联会复合体是一个复杂的三组分蛋白结构,由中间区域以及
随着分布式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用户对综合能源服务需求的日益提升,综合能源系统凭借其高能效、低成本、环境友好、灵活可靠等特点,成为能源梯级利用的一种必然方式。综合能源系统利用各类传统能源技术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实现电、热、冷等多种能源形态之间的协同转化,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终端用户的各种用能需求。由于产能侧的可再生能源出力及用能侧的负荷需求均存在较强的波动性,系统呈现出复杂的动态随机特性与不确定性,
土壤盐渍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重点问题,更高效的利用盐碱地,促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科学家研究的热点方向。盐渍化土壤明显抑制植物的生长发育,显著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但有些植物能够在高盐环境下正常生长并完成生活史,如盐生植物,通过研究它们所具有的特殊耐盐机制,使其他植物也具有相应的耐盐性,这将是解决盐渍化问题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最有效方式之一。二色补血草是一种典型的泌盐盐生植物,其特殊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