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陆续经历了“金融脱媒”的浪潮。金融脱媒主要是指资金绕开银行体系这个媒介直接在资金的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进行交易的现象。在我国,金融脱媒始于20世纪90年代,如今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的金融脱媒可以分银行资产方脱媒、负债方脱媒和技术脱媒三个方面。纵观国外的金融脱媒现象可以发现,金融脱媒是多数国家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现象,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催生金融脱媒的过程。90年代初期,刚刚实行改革开放的我国金融体系十分落后,社会融资中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占据着绝对控制地位,这种结构单一的金融体系不仅难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容易使银行高度集中风险并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系统性风险。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结构的持续复杂化,我国政府将发展金融市场作为我国经济和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先后出台了鼓励金融市场发展的许多措施。在政府的主导下和多种因素的共同促进下,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迅速,规模迅速扩张,加上信贷调控、利率管制、外汇政策以及通货膨胀的影响,资金流动中的很大部分开始绕过商业银行这个传统端口,直接融资方式以其自身优势成为借款人筹资渠道的优先选择。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影子银行”体系和互联网金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脱媒的过程。尽管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意味着我国金融脱媒将会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但是金融脱媒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现象。金融脱媒的产生及深化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有着十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金融脱媒意味着金融市场中部分资金的流动脱离了传统的金融中介——商业银行,银行资产方和负债方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媒现象,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造成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金融脱媒是金融体系中的现象,必然对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目标、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和研究货币传导机制等方面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中,金融脱媒对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冲击因其复杂性和重要性更应受到货币当局高度关注。现有的文献大部分集中在讨论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来自金融脱媒的挑战,研究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并且金融脱媒近年来在我国呈现的快速发展趋势也对研究的时效性提出了要求。因此,研究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可以划分为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其中的货币渠道又可以具体划分为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决定了信贷渠道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而资产价格渠道和汇率渠道传导作用的实现则以利率传导机制为基础,因此本文仅着重研究了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利率和信贷渠道的影响。本文梳理了金融脱媒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度量我国金融脱媒程度的指标并分析了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总结了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历程,并据此深入探讨了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我国货币政策利率和信贷两大主要传导机制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的分析结果共同表明金融脱媒增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作用,削弱了长期以来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信贷传导渠道作用。文章的主要创新在于运用最新金融数据对我国金融脱媒程度进行了度量和分析,同时采用计量经济学中广泛用于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VAR模型从实证角度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最后,文章针对以上研究结论给出了金融脱媒的背景下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而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