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指导下的汉英交替传译 ——基于纪录片《超级工程Ⅱ》第一集:中国路交传的实践报告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c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是一篇基于纪录片《超级工程2》第一集《中国路》的模拟汉英交传实践报告。作者选择该纪录片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巨大的进步,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中国。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之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同时,在这样的背景下,此类口译任务的需求量巨大,研究如何应对此类口译任务的难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释意理论为指导,探讨了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难点,并针对这些难点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方法,归纳了汉英交传策略。本次口译任务主要存在以下难点:源语内容涉及大量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背景知识,如工程技术术语以及相关地理知识、纪录片中不同人物方言之间的转换、源语中包含大量数字和中文四字词语、中文原句中缺少主语、中文中含有其他隐藏信息,以及中文长句子。在释意理论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三种解决方法:(1)增译,即为了使译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与风格并使译文合乎表达习惯,必须增加一些在修辞上、语法结构上、语义上或语气上必不可少的词语;(2)减译,指从全文出发根据逻辑、句法、修辞的需要在译文中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语言单位;(3)句子切分,即由若干小句组成的汉语流水句中,经常变换主语,英译时可把由不同主语组成的句子译成不同的英语句子。本文有利于指导交传译员在今后口译实践中脱离源语外壳,恰当运用口译策略,减轻临场压力,提高口译质量。
其他文献
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内涵发展背景下,重“教”转为重“学”是微观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向,重视和加强学生学习指导尤其重要。特别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让一线教师、专家学者越发认识到小学阶段高效英语学习指导的重要性。现有研究对学习方法和策略指导均有所探究,为进一步探究及提升学习指导效果提供了有益启迪。但在研究视角上尚存在较大空间,尤其缺乏视学生为自我意识逐步明晰且自主性逐步增强的全人的视角。本研究基于愿景型领导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是“英国文坛移民三大家”之一。奈保尔成长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复杂的成长经历使他的作品多以异化疏离的无根感为主基调,呈现出鲜明的流散特征。在其代表作《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奈保尔描写了特立尼达岛上一户印度移民二战前后几十年的生活历程。本文从结合批判性跨文化交际视角,运用克利福德的“根与径”流散理论,探讨印度流散群体如何在多重不平等的权利话语体系中重新构建自
随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乡村新功能悄然兴起。但乡村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乡村病”也逐渐凸显,特别是边境乡村,统一乡村发展规划使得功能区无序发展、定位模糊;过分注重自然环境整体性研究,忽视多民族地区农户微观主体行为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采用多功能理论从多民族共生角度出发,选取片马村为研究区,结合多学科理论方法,采用PRA和“3S”技术相结合,对
本文是基于作者在沈阳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专业实习期间为来自澳大利亚的外籍教师Gregory Alan Crebbin所做的一次口译实践而撰写的报告。此次口译实践形式为英汉交替传译,时长为1小时15分钟左右,内容是工程设计理念的第四步——方案评估。在口译过程中,作者在目的语输出环节出现的不当停顿是一个主要问题。本文以丹尼尔·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本次口译实践中出现的不当停顿问题进行探讨和分
在启蒙运动的出现之前,没有人会否定“理性”是至高无上的。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以及之前的伊曼纽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1688-1772)一—之后的黑格尔 Georg W 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卡尔·荣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着眼于村域范围内的传统资源保护与发展,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在于景区内的环境资源控制,通过对全国传统村落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录的定位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二者分布呈耦合状态。然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和风景名胜区控规之间缺乏用地布局、设施配套与利益群体间的相互协调,研究二类规划互适关系具有必要性和普适性。论文基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和风景名胜区控规的现行编制要求与内
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重点是作品的文学性,即文学文本不同于其他文本的区别性特征,而文学性则来源于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在什克洛夫斯基看来,陌生化手法打破了语言的固有表达方式,对日常语言进行扭曲和变形,是赋予作品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关键所在。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唤回人们对熟知世界的感受,为了打破感知觉的自动化,就需要事物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为了增加感知的难度和时限,文学作品常常借助陌生化来延长读者的
空中交通管制(空管)是民用航空的重要支柱,随着中国民航的快速发展,空中交通管制方面的口译需求也不断增多。但是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航空英语教学和术语翻译方面,对空管口译的研究十分稀少。本报告是基于作者为空中交通管制研讨会担任译员的经历。由弗米尔在七十年代末提出的目的论着重于翻译的目的,可以指导翻译中采用的方法和策略。因此本报告以目的论为指导,尤其是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对作者所进行的空管研讨会口译实践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而中国学者的演讲也成为了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翻译工作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中英交替传译则成为了连接中国与外国听众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是一篇基于易中天在北京理工大学的演讲“我的历史观”的模拟汉英交传的实践报告。本案例的语言特点为:文化负载词、俚语及俗语多、历史知识丰富、演讲语言口语化。本次模拟口译以目的论为指
本实践报告是基于作者所做的一次口译实践而撰写,即金创意奖全球巡展国际设计师论坛沈阳站。2018年10月17日,作者受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委派,为意大利设计师大卫·康迪提供约三小时的口译服务,内容是记者采访及其室内设计讲座口译。这次活动要求作者具备室内设计行业相关知识及相应口译策略。在这次口译过程中作者遇到的问题有句群、松散的逻辑关系和冗余,这些问题都给作者带来了挑战和负担。作者通过对译文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