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青少年厌学是一个困惑着众多学生、家长和老师的问题,但许多研究在解决对策上仍停留在理论设想和制度改革的层面,而如何在教育制度难以改变的大背景下从微观层面入手,切实帮助青少年有效改善厌学情况,则成为一个实践性的难题。本研究以观察法和访谈法为基本研究方法,以一名深受厌学问题困扰的初中生为个案,首先探讨了青少年厌学产生的原因。研究发现,案主厌学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多次考试失败后积累下来的消极自我体验和家长老师的负面评价这两方面内外因交互作用,使得案主形成了对学校教育和自我概念的消极认知,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及厌学行为。基于这一现状,并以增能理论为依据,本研究设计了对该个案的社工干预计划并实施干预,以验证前人对青少年厌学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同时比较三种个案工作模式在改善青少年厌学问题上的不同效果。在为期三个月的个案实施中,笔者通过会谈、访视等专业个案工作方法,并运用行为治疗模式中的小步渐进法、理性情绪疗法和人本治疗疗法三种模式对案主进行了干预与观察。结果发现,案主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厌学问题在情绪和行为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据此,本次研究验证了A Ellis的ABC理论中关于认知因素对厌学行为的影响作用。通过个案工作对案主非理性信念的修通,案主的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得到有效改善。具体结论如下:1、案主的厌学问题本质上是案主本身积累下来的消极自我体验和家长老师的负面评价这两方面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2、案主对学校教育和自我概念的消极认知,是案主厌学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外部环境的改变对案主的认知有重要影响;3、他人的积极、正向评价能够帮助案主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改善案主因厌学形成的消极自我认识;4、工作者对案主的无条件关怀和陪伴能够有效缓解案主的厌学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