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坡地土壤CO2排放速率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410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丘陵区是我国土壤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经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该区域土壤流失得到一定控制,土壤固碳效应也相应得到提高,会显著增加坡地景观土壤有机碳储存。但目前关于退耕坡地人工恢复植被后土壤CO2排放的空间变化及其控制机理却较少研究,增大了定量估算退耕还林工程土壤碳循环效应的不确定性。为了解退耕还林坡地土壤CO2排放的空间变化及其控制机理,本论文选择黄土高原丘陵区典型人工林坡地全山坡为研究对象,根据地形和坡度将该山坡划分为峁顶(平坦参考点)、峁坡、山坡坡上部、坡中部和坡下部,于2012-2013年期间,利用LI-8100碳通量自动测量仪原位测定了土壤CO2排放速率,分析了土壤CO2排放与土壤温度(2 cm、5 cm)、土壤水分、坡度、SOC储量、137Cs面积含量、植被盖度和根系密度的关系。本论文将为黄土高原有机碳库周转和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提供科学依据。其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4个坡位及峁顶的坡度除峁坡和坡中部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坡位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空间变化表现为坡上部(31.14±1.30°)>峁坡(22.77±0.41°)>坡中部(22.19±2.20°)>坡下部(15.14±0.07°)>峁顶(参考点1.75±0.36°),通过分析人工林植被不同径级的根系的空间变化发现<1mm的根系密度沿顺坡方向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其余四个径级的根系密度在不同坡位上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5)。(2)与峁顶参考点相比,坡上部和坡中部的137Cs面积含量分别减少了46%和29%;而峁坡和坡下部的137Cs面积含量分别增加了88%和52%。说明所研究山坡的坡上部发生了严重的土壤侵蚀,坡中部发生了轻度土壤侵蚀,而峁坡和坡下部则发生了土壤堆积。与137Cs的空间变化不同,SOC储量的空间分布在不同坡位之间除坡上部外,其余坡位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坡位及峁顶的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2012年和2013年不同月份之间均呈“单峰”变化趋势,均在每年的7、8月份达到最高值。并且同一坡位不同月份的土壤CO2排放速率达到显著水平(p<0.05)。不同坡位土壤CO2排放速率均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土壤CO2排放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温度(2 cm、5cm)呈显著的指数关系(p<0.01),2 cm的土壤温度和5 cm的土壤温度分别能解释土壤CO2排放速率的16%~61%和21%~64%。土壤CO2排放的季节变化与土壤水分呈线性正相关(p<0.01)。双因子模型Rs=a+b×T+c×W能更好解释土壤CO2季节变化,能够解释其季节变化的28%~58%。(4)研究期内人工林坡地土壤CO2排放速率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具有相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其季节平均值的大小为峁顶[2.51±0.07μmol/(m2·s)]>峁坡[2.19±0.17μmol/(m2·s)]>坡下部[1.88±0.12μmol/(m2·s)]>坡中部[1.71±0.09μmol/(m2·s)]>坡上部[1.62±0.12μmol/(m2·s)]。人工林坡地土壤CO2排放速率的空间变化与地形坡度、137Cs面积含量(土壤侵蚀指标)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1),与坡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137Cs面积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人工林坡地土壤CO2排放速率的空间变化仅在夏季与土壤水分、土壤温度(5 cm)和SOC储量有显著相关(p<0.01),在其它季节无显著相关性,与植被盖度和植被根系密度均无明显相关性。可知,地形坡度变化驱动的土壤侵蚀和堆积过程是控制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坡地土壤CO2排放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应在定量评价退耕还林工程的土壤固碳效应时予以考虑。
其他文献
滑坡恢复阶段的遥感变化监测是面向灾害全过程的滑坡遥感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带来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在滑坡恢复阶段,滑坡及其周边地区生态脆弱,诱发次生灾害风险高,容易引起生态恶化,对滑坡的预防与治理构成极大的挑战。为了获取滑坡恢复阶段的动态变化信息以辅助滑坡的防治过程,面向中等空间分辨率的长时序多源遥感数据,提出了长时序多源遥感的滑坡变化监测方法,以提高滑坡变化监测的效率和精度。首先,在NDV
Hrp(hypersensitive response and pathogenicity,Hrp)基因广泛存在于植物病原细菌中,参与Hrp极毛系统的组装,不仅可运输效应蛋白至植物细胞,导致HR或抗病性,还可运输致病性和毒性蛋
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ase inhibitor,PI)是一类对蛋白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蛋白质。这类蛋白质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是自然界含量最为丰富的蛋白种类之一。根据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