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药物性肝损害(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或者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毒性损害或肝脏对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所致的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随着临床各种新药的不断增加、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及广泛应用中草药及中成药类制剂,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能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太多,而且药物性肝损害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故现在对于药物性肝损害的诊断,无有效的标准,所以很多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易被忽略,特别是在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及其他类型肝炎患者中。虽然对于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较快,预后较好,但是也有发生肝衰竭的,甚至导致死忙的。因此,要对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详细询问用药史、用药时间、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累积临床经验,做出临床分析,这样能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了解,及早的做出诊断和治疗。目的:通过对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预后及临床转归与慢性基础疾病的关系;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本实验收集2002年至2013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全院近11年因肝功能异常入院,并且最终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共153例的患者,进行分析、了解。具体是根据患者的性别、发病年龄、过敏史、服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丙氨酸氨基酸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一谷氨酰转移酶酶GGT.总胆红素TBIL)进行比较,评价不同治疗方案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并根据1997年的Maria药物性肝病评分系统重新评价。结果:153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中,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7,其中男性:56人,女性:97人。年龄最小2岁,最大的82岁。平均年龄48岁。20岁以下的7例(5%),21-40岁的36例(24%),41-60岁的64例(41%),60岁以上的46例(30%)。诱导肝损伤的药物以中草药最为多见,西药主要为解热镇痛药、免疫抑制剂、抗结核药、抗生素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恶心呕吐、发热、纳差、尿黄、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等。停药并保肝治疗后预后较好。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损害,注意了解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中草药、中药制剂、减肥药、保健品等)的成分、用药时间、适应症,加强药物的监管力度。临床医生应熟悉、熟练的掌握药物的成分、禁忌、和不良反应,影响药物性肝损害的主要用药种类、用药时间、用药方式及是否合并基础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