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瘟病是威胁福建省水稻产量的首要病害。目前,防治稻瘟病比较常用的两个措施就是合理选用抗病品种和适当使用化学药剂。其中抗病品种的培育和栽培上的合理布局是防止稻瘟病的最为绿色环保、经济有效的方法,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大幅度的推广。但由于稻瘟病菌群体组成十分复杂和无毒基因变异频繁等特点,新推广的抗病品种往往推广3-5年后就会失去抗性,使得稻瘟病再次爆发流行。因此,了解稻瘟病菌的无毒基因可以指导抗性基因合理布局与种植品种轮换,从而有效的防治稻瘟病。本研究从福建省的三个不同的水稻栽培地区的水稻品种上采集并分离了113个稻瘟菌单孢菌株,对这些菌株进行致病力分析和无毒基因在不同水稻栽培地区的组成及其分布情况的研究,为福建省水稻品种布局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首先我们利用国际水稻研究所24个已知抗性的单基因系水稻对稻瘟菌进行致病性检测,对致病频率、毒力频率、无毒基因的存在频率、无毒基因的组合频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建阳地区的23株稻瘟病菌对24个单基因系水稻的致病频率为12.50%-95.83%,强致病力的菌株在该地区占优势。其中毒力频率≥70%的抗性基因有16个,属于强毒力,分别为Pia、Pii、Pik~s、P iz、Pita、Pib、Pit、Pish、Pi3、Pi5、Pi7、Pi12、Pi19、Pi20、Pita2、Pi11。表明含这些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不适宜在该地区推广。在宁化地区的68株稻瘟病菌对24个单基因系水稻的致病频率为29.17%-100%。强致病力的菌株在该地区占优势。其中毒力频率≥70%的抗性基因有16个,分别为Pia、Pii、Pik~s、Piz、Piz~t、Pita、Pib、Pit、Pi3、Pi5、Pi7、Pi12、Pi19、Pi20、Pita~2、Pi11。表明含这些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不适宜在该地区推广。在上杭地区的22株稻瘟病菌对24个单基因系水稻的致病频率为4.55%-86.36%。中等致病力的菌株在该地区占优势。其中毒力频率≥70%的抗性基因有4个,分别为Pik~s、P ib、Pi3、Pi12。表明含这些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不适宜在该地区推广。此外,本研究还设计了无毒基因Avr-Pita、Avr-Pib、Avr-Pik、Av r-Pizt、Avr-Pii、Avr-Pi9、Avr-Pi54、Avr-Co39的特异性引物,对单孢菌株进行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产物并进行测序,发现在电泳检测结果中,Avr-Co39没有产物条带,说明福建省这三个地区的稻瘟菌都不携带这个无毒基因。对于Avr-Pib则有特异性扩增产物,经过测序表明在启动子前边一小段序列内发生了个别碱基的缺失、替换和插入,Avr-Pik、Avr-Pii、Avr-Pi54的出现频率较高,有些菌株的PCR扩增结果与致病性结果不一致,进行测序分析发现,Avr-Pik出现了1个碱基的替换,Avr-Pita出现了7个碱基的替换,很大程度上会导致该基因功能的缺失,从而失去无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