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路径选择--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_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的政治民主化也在不断向前推进。在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公共行政经过不断地适应变革,其政治管理、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都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这其中,作为评价政府执行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政府的回应能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几轮行政体制改革,当前,我国政府的回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政府的回应性仍然存在很多的局限,这些局限在民主宪政的今天,不仅影响我国政府管理的效度,长期的回应不足,还会降低我国民众对政府的信度,影响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因此,分析现代民主政府的回应性,探讨当前实践中我国政府回应能力不足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构建提高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途径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上的政府回应是建立在公民权理论的基础上,在充分认识公民角色的前提下,以实现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通过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直接对话来实现政府对公众的有效回应。它有三个主要特征:一、目标导向是社会公共利益;二、主导模式是政府和公民社会之间的积极协商对话;三、强调责任性。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基础上的政府回应是现代政府回应发展的主流趋势,它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民主国家政府应该追求的目标。   在本文中,笔者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进行研究,然后结合案例分析现阶段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现状,指出当前阻碍我国政府回应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提升我国政府回应能力的路径选择方案:一、树立新公共服务理念;二、强化政府回应制度建设;三、建设公民社会;四、推进学习型政府组织建设;五、完善电子政务建设。
其他文献
学位
国家一直非常重视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问题,从2012年开展救助试点工作以来,通过不断探索和试点推广,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逐步建立起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城镇化的新阶段,户籍制度、住房制度、经济制度与土地使用制度等的改革,都快速的重塑着中国的城市空间结构。成都市作为当前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