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甘草是一味临床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的传统大宗中药材之一,在多种中药复方中经常有见使用,在中药方解中常常作为佐使药,在中药中被称之为药中“国老”。中医认为“凡入药者必先炮”,药物的炮制即是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也可以提高药物疗效,是中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甘草生用与炮制后使用,其功效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合理选用甘草的炮制品对临床疗效至关重要。如今,临床上常用生甘草片和炙甘草片,但是炙甘草是否可以统一作为蜜炙甘草药用,应以历代方书本草所使用的炮制方法以及临床使用为依据。本课题以清水炮制甘草,对其主要活性成分及对比研究甘草炮制前后HPLC指纹图谱进行研究,确定其检测方法,并用细胞学方法对比甘草生品、蜜炙品及水炙品寒热药性,以此为基础,确定最佳水炙炮制工艺。本课题为后续甘草的其他炮制工艺研究以及临床上合理选择甘草品种,进一步开发利用相应药材资源提供参考和基础研究。方法:(1)查阅历代本草、医药典籍和相关文献资料,对甘草的历史炮制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梳理往年各版药典对于甘草炮制方法的记录和全国各地炮制规范对于甘草饮片加工工艺的规定,总结甘草炮制的历史,理清甘草的炮制发展脉络。(2)选择单因素实验,以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采取综合评分法,优选甘草饮片的加水量、闷润时间、炒制温度以及炒制时间等关键工艺参数。设计正交试验确定水炙甘草最佳炮制工艺。(3)选择18批不同产地或厂家的甘草饮片,按照优选的水炙甘草炮制加工工艺进行处理,采用HPLC法分别建立甘草和水炙甘草的指纹图谱,比较二者在化学成分及其含量上的差异。(4)根据前期资料整理,甘草炙后药性有所改变,故本课题采用细胞增殖实验对比研究甘草生品、蜜炙品、水炙品对RAW264.7细胞体外增殖影响,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三种甘草炮制品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以此对比三种甘草炮制品的寒热药性。结果:(1)经考证,从古至今,甘草的炮制方法较多,不加辅料的制法有炒、炙、炮、煨;加辅料的制法有蜜制、酒制、醋制、油制、姜制、水制、胆汁制、盐制等等。在已出版的药典中共有9版记载了甘草的炮制品,全国共有24个省市均有记载甘草的炮制方法。(2)通过试验加水量(A),闷润时间(B),炒制温度(C),炒制时间(D)均对甘草炮制无显著性影响,通过比较极差R值可以直观看出,影响程度为B>C>D>A,水炙甘草的最佳工艺为A1B3C3D1,即净甘草片加水,拌匀,闷润3 h,置锅内,160℃炒炙6 min,取出,放凉,筛去碎屑。每100 kg甘草加纯水20 kg。(3)采用HPLC的方法,分别建立甘草与水炙甘草指纹图谱测定方法为Kromasil 100-5-C18(4.6mm×1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A)-0.05%磷酸溶液(B),梯度洗脱(0~8min,19%A;8~35min,19%~50%A;3536min,50%~100%A);检测波长237nm;体积流量1m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该方法稳定可行。生成的甘草生品和水炙品对照指纹图谱进行比较,甘草生品与水炙品分别在相对保留时间0.210(峰1)、0.237(峰2)、0.459(峰3)、0.537(峰4)、0.575(峰5)、0.604(峰6)、0.615(峰7)、0.657(峰8)、0.720(峰9)、0.785(峰10)、0.836(峰11)、0.853(峰12)、0.932(峰13)、0.967(峰14)、1.000(峰15)、1.071(峰16)、1.094(峰17)左右处呈现17个共有峰。经过与对照品比对确认了3个共有峰,2号峰(6.8 min)为甘草苷,8号峰(19.0 min)为甘草素,15号峰(28.9 min)为甘草酸。不同批次和产地的甘草水炙品相似度较高。(4)药物浓度在200ug/mL时三种炮制品对RAW264.7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率均为负值,表现为促进细胞生长。甘草生品和蜜炙品两种炮制品对RAW264.7抑制作用基本随浓度增大而增大,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甘草水炙品(20~5400μg/mL)促进RAW264.7生长增殖。结论:通过收集整理甘草历代炮制方法,发现在古代有一种以清水蘸湿甘草,再以火烤的制法。本课题以此为依据,采用正交设计L9(34)确定了水炙甘草最佳炮制工艺,并采用HPLC的方法建立了水炙甘草指纹图谱。用CCK8法评价甘草生品、水炙品、蜜炙品三种炮制品的寒热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