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学术流变视域中的慎到思想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wjw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之中,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到社会制度,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始自春秋末年的诸子纷争,到由乱思治的战国时,思想家们异常热衷于治国安邦、安身立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探讨,各种思想相瓦激荡融合。由此,形成了我国文化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一“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诸予林立,各抒己见,相互辩难,使一大批具有丰富知识和阅历的优秀思想家应运而生,慎到便是其中的重要一员。成熟的慎到思想就是百家学派互相吸纳、交流融合的产物。然而,由于先秦典籍对慎到及其思想记载不一,加之《慎子》一书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亡佚,人们已经很难全面的、确切的了解其思想全貌,故而古今学界对慎到及其学派思想的研究颇有歧义。本文通过对所掌握的文献、典籍的初步梳理,认为在先秦学术思想传承、流变过程中,生当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作为稷下先生的慎到,其思想是从春秋末、战国初的学说林立到战国末期思想大融合的中间环节,在先秦学术思想传承、流变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慎到早期受道家影响较大,从原始道家那里接受了一些零散的思想碎片,并对这些思想碎片加以发挥,为庄子哲学和后来的黄老道家的形成作了重要铺垫。继而,慎到以此作为其理论基础,并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尽可能吸纳、整合法家及其他学派相关的理论资源为我所用,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全新的理政之术。概而言之,慎到的思想,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其一是契接老学而下启庄学的“弃知去己”与“齐万物”的道论,其二是开显黄老学之精神的“重势”、“无为”与“贵因”等法治思想,其三是“法礼并重”的齐法家哲学思想。 本文包括四个章题: 第一章,慎到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指出慎到生活的年代,恰是我国历史上“诸侯异政”、“列国争强”的“失序”时期。治国安邦之策、胜人强己之略等成为思想家们异常热衷探讨的问题,他们竞相著书立说,聚徒讲学,相互驳难,由此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繁荣空前的思想盛况,为慎到思想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思想环境。 第二章,着重论述了慎到早期的“弃知去己”与“齐万物”的道论。“弃知去己”,就是反对人们运用主观的智识去认识事物,强调人要因循万物的自然之理而行动。此观点直接源于《老子》“绝圣弃智”的思想,但这种主张显然片面地扩大了道家的消极意义,无疑使人变成消极被动的存在,从而失去人所特有的主体存在地位;“齐万物”,就是将万物置于“道”的高度来观察,不去计较是非、物象的差别,并以此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此观点与其后的庄子的“齐物论”思想很接近。可见,慎到是道家承上(老子)启下(庄子)的思想家。 第三章,重点评析慎到创造性转化老子以来道家相关思想所成的重势、无为与贵因之论。慎到以积极入世的精神、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成功诠释、转化了老子的“自然无为”理念,推出了“重势”、“无为”与“贵因”理政之术。“重势”倡导君王借位尊权重以“屈贤”、“得众”,确保其令行禁止,巩固统治;“无为”昭示了治世理政上的“不干涉主义”;“贵因”则倡言君王善于因顺和凭借臣下及众民的智慧、才能和力量,以圆满完成治国平天下的大业。由此昭示出慎到由早期思想向后期思想的重大转换。借此转换,慎到开显出黄老之精神,突显出黄老道家有别于老庄正统道家的学术品格。 第四章,集中探讨《慎子》中的法治思想及其与《管子·法法》诸篇中慎“法礼并重”的齐法家哲学思想之关系。指出,慎到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冲破狭隘的门户之隔,积极吸纳儒、法各派的思想营养为我所用,令其思想在稷下百家争鸣的氛围下,发生了最后一次重大转型,令他及其后学的思想具备了“法礼并重”的齐法家之特色。“法礼并重”倡言君王在治国立政中,要善于发挥法、礼无法相互替代而又必不可缺的功能,厉行法制与礼义教化并举。因此实现了道、儒、法的初步融合。
其他文献
和谐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源远流长,中西方哲学家都有过深刻的阐述。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和谐思想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成了人们关注的
道德何以可能?叔本华从批判和继承康德出发,指出道德的源泉只能是同情。本文就是对叔本华的同情说作一个具体的介绍和分析,分为四部分来展开。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叔本华通过
随着当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创新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系统性越来越强,影响面越来越广。技术预见作为一种新型的、致力于将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法、优化配置各种资源的宏观管理工具和编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辅助手段,符合了当代技术创新的发展要求,因而被各个国家、地区和企业所重视。在技术预见理论不断得到发展,技术创新问题日益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本文运用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对技术预见与当代
本文以“中道哲学”为问题意识,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哲学儒、释、道三家与西方哲学各自的理论结构、发展方向与内在联系进行了系统的疏理会通,认为: 儒家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