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先勇因其得天独厚的身份地位,加之其亲历了中国现代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使其小说创作的风格和题材在整个台湾文学乃至华文文学中都显得独树一帜。本论文从“流亡书写”这一角度进行切入,结合其生平经历,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探讨白先勇的流亡书写。正文共五章内容:第一章,确定流亡的定义,探讨白先勇的流亡体验,综述其流亡体验下的小说创作。白先勇在忧患重重的时代里经受了幼年重病,少年离国,青年放逐美国以及因自身性取向选择而致的种种流亡。这种人生境遇使得白先勇对流亡中时代的风云变幻、民族文化的衰颓尤为敏感。因流亡的经历和感受,他在创作中往往选择疏离主流意识,于边缘处书写国族和人性的挽歌。第二章,探讨白先勇小说中“流亡”的外在表现。外在流亡中的流亡群体尽皆经历离国亡家,流离失所的外在创伤,在时代的变幻中流离孤岛,远渡重洋以致难见中国,流亡者在这种巨大的时空隔离下经历着流亡的痛苦。第三章,探讨白先勇小说中“流亡”的内在表现。对流亡群体而言,无论是否身在故土,只要精神的家园变得面目模糊,他们便陷入了流亡。流亡者往往能清醒的意识到失去家园的孤独,所以他们更能感受到身份难以确认的焦虑与苦痛。面对此种焦虑,流亡者必定会寻找解脱之路,而回归家乡似乎便是解脱之法。但在白先勇笔下回归之路并不是解脱,而是永恒流亡的陷阱。第四章,探讨白先勇流亡书写的艺术张力。在白先勇的流亡书写中,常见两种书写模式:一是人物因精神失常进而性能量爆发,最后在“性”罪观的阴影下疯狂或死亡;二是流亡者因性向选择不符伦理道德而被家庭驱逐,被社会边缘化,进而陷入人性流亡的境地。在这两种模式中,社会道德和角色内部矛盾因素的组合生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白先勇的流亡书写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想和传统审美情趣的影响,二者在交汇中产生悖立,进而形成叙事张力的艺术效果。第五章,分析影响白先勇流亡书写的因素。白先勇被隔离的童年经验,使他体味到被家庭放逐的孤独与痛苦,为他的流亡书写积累了情感感受与素材。白先勇所经历的那个沧桑变幻的动乱时代带给他一种时代创伤感,进而使之在国家和民族两个层次,给予流亡者关注,探寻他们命运中的悲情与苍凉。存在主义思想中解放人性的人道主义思想让他认识到为同性恋群体发声的必要,而存在主义对于传统道德的鄙弃则使他获得了书写自身秘史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