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鼩(tree shrew,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作为可能的近灵长类昼行动物模型,其脑内肽能神经元分布以及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功能网络尚有待深入系统的研究。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经秋水仙碱处理的成年树鼩全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CRF)免疫阳性神经元和纤维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绘制了从喙端到尾端的分布模式图,并进行了大鼠和树鼩间的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树鼩脑内的下列脑区中能够观察到大量CRF免疫反应阳性(CRF-ir)细胞:伏核、终纹床核(bed nucleus of stria terminalis, BST)、下丘脑室旁核、内侧视前区(medial preoptic area,MPO)、下丘脑背内侧核、丘脑连接核、下丘、腹侧被盖区、埃-韦二氏核(Edinger-Westphal nucleus,EW)、中缝正中核(median raphe nucleus,MnR)、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蓝斑(locus coeruleus,LC)、臂旁核(parabrachial nucleus,PB)、背侧被盖核、外侧网状核(lateral reticular nucleus,LRt)和下橄榄核(inferior olive,IO)。此外,CRF-ir细胞和纤维在BST、杏仁中央核、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nucleus,SCN)、EW、MnR、IO和LC的密度在树鼩和大鼠间存在种间差异(秋水仙碱处理和未处理组均存在)。 采用荧光金(FG)非跨突触逆行追踪神经元投射方法对投射到树鼩视交叉上核的脑区进行了追踪定位,结果显示,树鼩脑中有很多脑区投射到SCN中,如外侧隔核(lateral septal nucleus,LS)、丘脑室旁核、BST、斜角带核、下丘脑腹内侧核、腹部下托(ventral subculum,VS)、丘脑后复合体(posterior complexof the thalamus,Po)、导水管周灰质、中脑网状结构和LC。此外,还包括缘下回皮质、MPO、穹窿周围区、缰内侧核、DR、MnR、PB、孤束核和LRt。其中含有SCN投射神经元最多的脑区是LS、BST、MPO、Po、VS。 通过对树鼩的自发活动行为节律以及激素分泌的昼夜差异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发现树鼩的单日内自发活动比率存在性别及季节差异,同时在对树鼩进行自发活动节律曲线拟合时采用不同拟合算法来计算树鼩节律余弦函数并进行了探讨,其中基于傅立叶变化的FFT-NLLS可能在分析树鼩节律中会更为适合,另外树鼩血清中的雌激素含量具有极为明显的昼夜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