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政府权力的逐渐下放和转移使得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也使城市社区治理得到普遍重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住房改革不断深化,人们的居住逐渐告别以“单位住房”为主要形式的“单位制”时代,迈进以“产权”为核心的自由选择购房的“商品房时代”。而由“商品房”组成的城市社区通常是由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组成的一种“貌合神离”的松散组织,社区居民往往只将自己居住的房子视为与己相关的事物,多数情况下对社区事务不闻不问,认同感较低,对社区活动的参与度自然也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时下国家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但依据萨拉蒙“志愿失灵”理论来检视当下的城市社区志愿服务,仍可以发现“慈善不足”、“慈善的家长式作风”等问题。为了破解这一问题,笔者通过在社区实习的经历,以优势视角出发,找寻城市社区内可利用的资源,发现学龄期儿童被商业教育机构所组织化。而学龄期儿童又有着“勤奋与自卑”相冲突这一特点,为这些儿童开展成长小组,将志愿服务的理念注入其中。可以帮助他们的树立志愿服务精神,这一群体又可以通过对同辈群体和直系亲属的影响来改善当下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而伴随这些儿童的成长,该群体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会进一步促进城市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的参与意愿,也就有可能解决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基础差,“慈善不足”等问题。基于以上初衷,本文将利用志愿失灵理论来剖析城市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城市社区的特点找寻可介入空间;尝试培育学龄期儿童这一城市社区居民主体中特殊主体的志愿服务意识,不仅可以在当下影响其同辈群体和身边亲人参与到社区活动当中,还可进一步促使志愿服务理念在未来社会主流意识中打下良好基础;通过运用社会工作小组工作方法,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制定小组方案,有的放矢的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潜在力量。最后通过分析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总结和探索出一条适用于城市社区推进志愿服务发展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