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上海不仅是一座经济繁荣的都会城市,更是现当代文学史进程中的文学重镇。自上世纪以来,上海地区的作家们便为文坛奉献了一部又一部佳作。及至新世纪,在种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之下,新世纪的上海作家们更是再接再厉、锐意变革,让上海方言在小说创作的语言艺术之中重放光芒,一部部优秀作品的接连问世更是掀起了一阵阵“沪语小说”的热潮。本论文即聚焦于新世纪以来上海作家小说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上海方言运用,择取了《弄堂》《东岸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不仅是一座经济繁荣的都会城市,更是现当代文学史进程中的文学重镇。自上世纪以来,上海地区的作家们便为文坛奉献了一部又一部佳作。及至新世纪,在种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之下,新世纪的上海作家们更是再接再厉、锐意变革,让上海方言在小说创作的语言艺术之中重放光芒,一部部优秀作品的接连问世更是掀起了一阵阵“沪语小说”的热潮。本论文即聚焦于新世纪以来上海作家小说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上海方言运用,择取了《弄堂》《东岸纪事》《繁花》等三部比较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并围绕其中所展现出的语言艺术,细分为以下六个部分进行详尽的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这一部分将围绕四个小节来进行论述。首先是对上海地区的文学发展状况与“沪语入文”传统进行宏观上的概述,整体性地把握自上世纪至今上海作家小说创作的概况,并对其中的“沪语入文”写作传统进行重点性地总结与梳理;其次是对新世纪以来上海作家作品语言艺术研究现状的综述,厘清新世纪以来上海作家作品,尤其是围绕其语言艺术而展开的研究之现状,进而为本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再次是对研究意义的阐述,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来阐明本研究的意义所在;最后是对研究方法的说明,细数本研究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剖析上海作家语言艺术的生成语境。新世纪以来,上海作家们在小说创作之中大胆地引入方言成分,通过沪语方言运用进行着文学语言上的变革与创新。本章即聚焦于这一写作上的变革实践的生成背景,分为两个小节,深入剖析上海作家小说创作语言艺术的生成语境。第一小节阐述八十年代以来“解放思想”的文学思潮下小说创作语言意识的变革之路,第二小节则更具针对性地进一步论述《弄堂》《东岸纪事》《繁花》等三部较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中语言意识的变革。第三部分是对上海作家语言艺术的上海韵味的阐释。上海方言始终根植于上海这座城市之中,深入于市井之内,而新世纪以来上海作家的小说字里行间亦弥漫着浓郁的上海韵味。本章深入文本之中,结合《弄堂》《东岸纪事》《繁花》中的原文,提炼出“形”、“味”、“神”、“韵”等四个重要的关键词,分别对应蕴含在小说字里行间之中的上海的文化空间、生活情趣、精神气质、艺术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诠释蕴含在上海方言之中的上海文化韵味与内涵。第四部分探讨的是上海作家语言艺术的探索与创新。这一章从文学语言运用的角度,具体结合《弄堂》《东岸纪事》《繁花》等三部小说中的语言内容,从小说中的上海方言对铺陈人物的心理情绪、缔造语言的文学风景、承载城市的历史记忆、凸显日常的微观美学等四个角度来着重分析《弄堂》《东岸纪事》《繁花》三部作品在小说语言上的探索与创新,研讨上海作家小说中方言运用所形成的独特体验。第五部分是上海作家语言艺术的影响与贡献。新世纪以来,上海作家们在小说创作当中创新地进行了语言艺术的变革实践,将上海方言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语言艺术的变革将上海方言吸纳为文学写作语言,丰富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同时也缩减了方言差异与阅读距离,破解了作品传播上的困局,扩大了上海作家及其作品的文学影响力;上海作家们在小说中用方言书写市井日常,彰显了民间立场;此外,上海作家的语言艺术变革还进一步推动了“方言文学”的成型,为文学文体的发展完善做出了贡献。最后一部分是结语,在围绕以上各个章节的分析与论述进行总体观照的基础之上,对新世纪上海作家小说语言艺术的具体生成语境予以回顾,回味弥漫于小说语言之中的上海文化韵味,重审上海作家在小说语言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之举,总结其所带来的文学影响与贡献,同时简明扼要地指出其中所依然存在的诸多问题。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治黄先后经历了“根治水害、开发利用”“科学调度、节约用水”“生态优先、系统治理”三个阶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在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绿色高质量发展、幸福黄河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综合评价进一步发现,2013年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水平提升幅度大、进展速度快,但高质量发展推进相对缓慢,成效不够显著。进入新发展阶段,黄河流域生
自2016年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自来,智慧法院迅猛发展,互联网在线庭审、人工智能裁判、类案推送系统以及偏离预警系统等智能技术为民事庭审注入了新的活力,智慧法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法案办案压力,提高了办案质量,增强了司法的透明度,然而智慧法院在给司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民事庭审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传统的民事庭审规则面对这些智能化建设成果,如何改革和应对以适应现实的需要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语言的翻译就变得尤为重要。同时,语言是文化传播媒介,能够将一个人或是一个群体的思想内涵传达出来;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受民俗、民风、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翻译过程是将两种不同语言进行互等转化,也是两种思想的交流与互换。本篇翻译实践报告选取作家大卫·沙里亚马达里的作品《一个字都别信》第二章作为翻译实践文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涨,离婚协议中有关赠与的相关问题也层出不穷,争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离婚协议中父母赠与房屋条款的性质认定;离婚协议中赠与条款成立、生效时间与生效后产生的法律效力;父母能否撤销赠与以及子女对父母的赠与是否享有履行请求权。理清这些问题对于司法裁判有重要意义。关于赠与房屋条款性质的认定问题,主要有利益第三人合同说、经由指令行为的给付说、赠与说三种观点。赠与子女房屋条款的性质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多,老龄化逐步加深,养老问题成为目前社会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如何在保障老年人养老水平的情况下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缓解代际矛盾与冲突,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央和地方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也收到了相应的成效,但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养老制度,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结合社会支持理论以及福利多元理论,以
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黄河流域9省区之间探索建立“5+2”协同合作机制,共同做好“水文章”和“碳文章”。黄河流域各省区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在产业协同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流域治理和公共政策、高质量发展协同评价和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同合作等方面,建立常态化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在流域合作和国内合作的基础上,推动黄河流域的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更好地传承、弘扬和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在传信范畴之下“不定指成分+说”结构中各个传信语分别在句法分布、语义特征、语用情况三个方面的特点,描写和归纳存在型传信语“有人说”、对立型传信语“别人说”,代表型传信语“人家说”、增强型传信语“大家说”、“很多人说”它们各自的传信特点;在以上基础上,探究传信过程中,影响说话人选择不同传信语的原因有哪些。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存在型传信语“有人说”研究。分析和归纳“有人说”在句法、语义
辽代长颈瓶是具有典型契丹民族特色的陶瓷器类之一。本文通过对辽代长颈瓶的研究,对其进行分类、分期。并依据长颈瓶器型变化规律与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相似类型的陶瓷器和金属器进行对比,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进一步讨论其渊源和功能等相关问题。本文首先对辽代长颈瓶资料进行梳理,介绍选题缘由和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概况。其次运用考古类型学对辽境内出土的辽代长颈瓶进行系统的分析。根据造型特征的不同将其分为
论文借用“书写”理论,研究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的文本生成机制,讨论文本的书写策略以及《中国游记》这部作品表征的中国文化观。论文在“书写”理论的视域下研究旅行文本,一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介绍了《中国游记》的国内研究现状、论文应用的理论方法、评估了现有《中国游记》各个中文译本的问题与价值。论文第一章的内容考察旅行者与旅行地的关系,具体到《中国游记》来看,也就是特定文化背景下芥川龙之介与中国的关系。芥
G.A.科恩是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在其早期的研究中,他关注的重点是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辩护。但是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社会主义事业遭遇巨大挫折,加之自由主义者诺奇克对社会主义的攻击使马克思主义者的处境十分尴尬,科恩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政治规范和道义平等,构建起自己的平等观。科恩的平等观是在与诺奇克和罗尔斯的思想碰撞中形成的。在对诺奇克自我所有理论的批判中科恩证明了在社会主义中自由与平等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