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两种视角的交汇点——《人民日报》与《中央日报》(台湾)对《反分裂国家法》解读差异的个案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benumberon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了台湾学者臧国仁对于框架理论的相关理解与阐释,选择《人民日报》与《中央日报》上关于《反分裂国家法》的相关报道,从主题建构、诉求重点、新闻源选择、图片运用、舆论处理、话语表达六个方面对两报关于对这一法案解读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框架分析。框架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高夫曼,但框架理论的起源可同时溯自学者们对真实的解释以及认知心理学家对基模的说法。可见框架理论的早期研究所说的框架实为人们在认识和理解事物时所使用到的认识结构,更多地偏重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因此在本文的后半部分作者运用了认知心理学关于认知结构的相关论述,分析了出现目前这种媒介现实的原因。本文最终揭示了意识形态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如何不可避免地渗透到媒体新闻报道的每一个层面,并以此深刻地影响了受众的解读。“媒介即意识形态”这一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因此而再次得到证明。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增长,网络评论随之勃兴,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新闻言论,形式多样化、内容广泛性,主体多元化,论述开放性,影响扩大化。网络评论的内涵很广,它包
随着中国的大众传媒逐渐走向成熟的市场化经营道路,经济效益成为媒介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已是不争的事实。近些年来,经济控制对新闻报道施加的不良影响初见端倪,而且有愈演愈烈
本文辨证提出了我国舆论监督的现状:一方面,相对过去,舆论监督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舆论监督的发展并未取得质的飞跃,仍处于一种空间、时间、内容上的局部繁荣,而整体较弱的
学位
近年来,国内媒介公关活动的开展的数量和规模都一年胜过一年,但是,媒介活动形成强势品牌的很少,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这是因为国内的公共关系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概述和
期刊
本文将文摘报刊、网络搜索引擎、电视读报等媒介行为界定为媒介检索行为,在描述媒介检索现象的兴起及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媒介检索行为产生的原因,从工具理性的角度探讨媒介检索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