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瘟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在我国水稻栽培区均有发生。目前,如何使用天然植物源农药代替占主导地位的化学农药来防治稻瘟病成了研究的热点。本实验室研究表明,柠檬醛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由于其易挥发、被氧化而失去杀菌活性。因此,本实验利用羟丙基-β-环糊对柠檬醛进行包合,选用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的成膜物质,制备一种具有良好成膜性与缓释性能的农药制剂,以提高柠檬醛田间药效的持效期,达到防控水稻稻瘟病的目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柠檬醛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佳包合工艺条件。采用水溶液-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柠檬醛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以包合率作为评价指标,选择柠檬醛与羟丙基-β-环糊精的质量比、包合温度及包合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L9(34)正交试验,其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柠檬醛与羟丙基-β-环糊精质量比1:12,包合温度25℃,包合时间60 min,测得柠檬醛包合物在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下的平均包合率为83.17%。2.明确了柠檬醛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测定了光照、高温、湿度对包合物中柠檬醛损失率影响效果的主次顺序为:高温?光照?湿度。在强度为4500 lx的光照下,第10天柠檬醛HP-β-CD包合物与柠檬醛和HP-β-CD混合物中柠檬醛的相对含量分别为91.14%、32.94%;在60℃的温度下,第10天柠檬醛与HP-β-CD的包合物和混合物中柠檬醛的相对含量分别为78.63%、10.41%;在湿度为92.5%的条件下,第10天柠檬醛与HP-β-CD的包合物和混合物中柠檬醛的相对含量分别为97.11%、68.11%。因此,柠檬醛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显著提高了柠檬醛的稳定性。3.研制出了2%柠檬醛缓释膜剂。根据成膜物质的水溶性、拉丝性、流延成膜性,从16种成膜物质中筛选出了两种性能较好的成膜物质壳聚糖(CTS)和PVA-124,两种成膜物质的最佳配比为CTS:PVA=2:1(m:m)。通过缓释膜剂配方优化,其最优配方为:31%柠檬醛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柠檬醛的含量≥2%),壳聚糖8%,PVA-124 4%,改性纳米二氧化硅0.03%,丙三醇3%,苯甲酸钠0.5%,茶多酚1%,无菌水补足。通过对其质量指标检测分析,该制剂的有效成分含量、悬浮率、起泡性、低温稳定性、热贮稳定性均符合农药制剂质量标准要求。4.明确了2%柠檬醛缓释膜剂对水稻稻瘟病菌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2%柠檬醛缓释膜剂对水稻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37.27μg/m L和30.23μg/m L,与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EC50值分别为39.49μg/m L和33.55μg/m L相比,2%柠檬醛缓释膜剂对稻瘟病菌的抑制活性略高于春雷霉素;不含柠檬醛的阻侵膜液对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较微弱的抑制作用,其EC50值分别为632.12μg/m L和557.47μg/m L。5.通过室内盆栽实验明确了2%柠檬醛缓释膜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预防效果:施药后1、3、7、11d等不同时间段染菌的防效为61.07%-87.50%,其最高防效为87.50%,较阻侵膜液的预防效果68.55%差异显著,较6%春雷霉素WP的预防效果88.09%差异不显著。治疗效果:染病后1、3、7、11d等不同时间段施药的治疗效果为50.26%-85.10%,其最高防效为85.10%,较阻侵膜液的治疗效果49.03%差异显著,较6%春雷霉素WP的治疗效果87.09%差异不显著。因此,2%柠檬醛缓释膜剂100倍液对稻瘟病的防控效果较6%春雷霉素WP 1500倍液的防控效果相当,且于稻瘟病菌侵染前11天至侵染后7内施药能达到较好的防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