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对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简称《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推进辽阳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辽阳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从农业机械化系统分析、农业机械化主导因素、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测算、农业机械化经济性等方面分析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根据上述研究的结果,提出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论文以建国初期为起点,通过“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和1989年以来4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中,1989年以后,又分为3个阶段,即:改革与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分析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研究了辽阳市农机服务模式,对农机大户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对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如何创新提出了四个机制:建立产业化经营机制;建立社会化服务机制;建立系统化支撑机制和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论文通过对灰色关联分析法、因素比较分析法、客观系统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方法的对比分析,认为逐步回归分析法更为适合。应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软件SPSS,采用自后淘汰变量(消元)法对影响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得出了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分析结果可知,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村人口人均科研经费每增加100元,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可以增加0.0168kW/hm2。确定了影响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并分析了原因。论文对辽阳市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为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指明了方向,对辽阳市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讨论了农业机械化贡献率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主观指标法、贡献有无比较法和数学模型法。又具体讨论了数学模型法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C-D生产函数法)、索洛余值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方法)。在选择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用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软件SPSS,采用自后淘汰变量(消元)法建立了测算模型,根据农业机械化贡献率公式用两种数据采集方法测算出辽阳市2003—2008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39.60%,2000—2009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39.24%,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实际分析。以辽阳县为例做了实证分析,得出了辽阳县2002—2009年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为40.37%。造成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较高的原因是辽阳市近几年购置了多种农机具,并且购置数量很多,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初步定量了解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并建立了回归模型。之后,利用C-D生产函数模型定量地研究了农业机械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别对线性回归模型和C-D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了边际效应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投入每增加1元,第一产业总产值可以增加3.717元/hm2。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个单位农业机械总动力或资本投入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引起的第一产业总产值的相应增加额分别为0.888和0.099。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措施,分析了辽阳市农机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研究了农机产业化发展方向,探索了辽阳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为辽阳市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