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长春市某妇产医院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进行调查,分析妊娠期妇女糖尿病的相关影响因素,指导长春地区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孕期健康与保健,为妊娠期糖尿病提供治疗策略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在吉林省长春市某妇产医院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511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作为病例组,选取551名非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自行设计信息表进行数据采集,对妊娠期妇女自然情况、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等数据进行对照分析;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用率和构成比表示,率之间的比较应用2c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纳入标准0.05,排除标准0.1。结果:1.本研究对象共1062例,平均年龄29.6±4.6岁,妊娠期糖尿病组511例,平均年龄30.7±4.5岁,非妊娠期糖尿病组551例,平均年龄28.5±4.5岁。妊娠期糖尿病组和非妊娠期糖尿病组之间年龄、体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身高、文化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的年龄、体重均大于非妊娠期糖尿病组。2.妊娠期糖尿病组和非妊娠期糖尿病组之间产检次数和孕次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孕次高于非妊娠期糖尿病组;两组血压收缩压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收缩压高于非妊娠期糖尿病组;两组血脂异常指标中,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构成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均高于非妊娠期糖尿病组。3.妊娠期糖尿病组和非妊娠期糖尿病组分娩方式有统计学差异(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剖宫产构成比(70.1%)高于非妊娠期糖尿病组(53.6%),在孕周方面,两组间孕周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妊娠期糖尿病组(39.6±14.3周)孕周高于糖尿病组(36.9±8.7周);糖尿病组新生儿身长(50.5±1.2cm)高于非妊娠期糖尿病组(50.1±1.0cm)(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和非妊娠期糖尿病组Apgar评分(1分钟)均为8.0±0.4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Apgar评分(5分钟)分别为8.7±0.5分和8.8±0.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和非妊娠期糖尿病组妇女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将新生儿体重分成低体重、正常体重和巨大儿进行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糖尿病组新生儿巨大儿构成比(17.7%)高于非妊娠期糖尿病组(7.4%)。4.将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期糖尿病组与非妊娠期糖尿病组间年龄、BMI、产检次数、孕次、分娩方式、收缩压、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分娩方式、收缩压升高、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妊娠期糖尿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次与妊娠期糖尿病不相关联(P>0.05)。在调整其他因素之后,年龄≥35岁发生GDM的风险是18~35岁的1.559倍(P<0.05,95%CI:1.031~2.358),BMI≥28的孕妇发生GDM的风险是BMI<28的1.459倍(P<0.05,95%CI:1.105~1.927),侧切分娩和阴道助产的OR值为0.493(P<0.05,95%CI:0.303~0.804)和0.319(P<0.05,95%CI:0.104~0.979),收缩压升高、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的OR值分别为2.636(P<0.05,95%CI:1.864~3.726)、1.947(P<0.05,95%CI:1.298~2.922)和1.524(P<0.05,95%CI:1.154~2.014)。结论:1.年龄、BMI、分娩方式、收缩压升高、甘油三酯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妊娠期糖尿病有统计学意义;2.高龄、BMI偏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均为发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险因素;3.侧切分娩和阴道助产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保护因素;4.文化程度、孕次、产次、舒张压、胆固醇升高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均不认为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联;5.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发生巨大儿的不良分娩结局风险较高,并且选择剖宫产的几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