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头影测量分析的研究探讨腺样体肥大对错(牙合)儿童颌骨发育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例,均来自门诊要求正畸治疗的儿童。年龄7-12岁(平均年龄:9.78±1.61岁),男30例,女30例。通过头颅定位侧位片拍摄,取腺样体最凸点a’与枕骨斜坡颅外面切线B的距离为腺样体的厚度,定为A值,将垂线做反向延长线延至腭部为腺样体最凸部鼻咽腔宽度,定为N值。A/N为腺样体-鼻咽腔比率。取A/N>0.66作为观察对象选入实验组。有正畸治疗或口、鼻手术史儿童不纳入本次研究。对照组66例,年龄7-12岁(平均年龄:10.02±1.63岁),男33例,女33例,均为无正畸治疗史及长期鼻塞和打鼾的儿童。同样测量A值及N值,取A/N≤0.66作为观察对象选入对照组。对上述所有对象的定位头颅X线侧位片进行分析测量,用透明硫酸纸对全部X线片进行两次描图和定点,通过扫描仪输入计算机,采用专业头影测量软件完成所有图形的测量工作,取两次测量的平均值并记录。参照傅民魁等的研究选取14个标志点、3个参考平面进行3条线距和13个角度反映颅面发育的观测指标为测量内容,分别是:上齿槽座角(SNA角)、下齿槽座角(SNB角)、上下齿槽座角(ANB角)、颌凸角(NA-PA角)、面平面-眼耳平面角(NP-FH角)、U1-NA距、U1-NA、L1-NB距、L1-NB、U1-L1、上中切牙角(U1-SN角)、下颌平面-前颅底角(MP-SN角)、眼耳平面-下颌平面角(FH-MP角)、下中切牙角(L1-MP角)、Y轴角及Po-NB。根据ANB角的测量值按安氏分类法分别将实验组及对照组分成三组:0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两组间A/N比较P<0.05,表明两组间A/N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腺样体肥大在三种骨面型中均有分布,分别占47.27%、50%、44%,经x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腺样体肥大对各类错(牙合)均有影响。
3、实验组及对照组中男女间各头影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中男性与女性相比,A和A/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均较女性增大,而N的比较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腺样体肥大具有性别上的差异。
4、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男女不分)的头影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实验组MP-SN角、FH-MP角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男性各头影测量指标比较,L1-NB距较对照组明显增大,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NB角、FH-MP角、FH-MP角、Y轴角较对照组增大,Po-NB角较对照组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女性的各头影测量指标比较MP-SN角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按ANB的大小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分成三类骨型进行比较,发现安氏Ⅰ类骨型各头影测量指标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有NA-PA角、MP-SN角和FH-MP角,实验组均较对照组增大;安氏Ⅱ类骨型两组间各头影测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骨型两组间各头影测量指标比较:SNB角、Po-NB较对照组减小,MP-SN角较对照组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6、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对年龄、性别、A/N与MP-SN角,FH-MP角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反映下颌体陡度的两个头影测量指标均与A/N有明显相关性,得到回归方程如下:MP-SN=26.001+11.962A/N+1.688性别;FH-MP=24.082+8.667A/N
结论:
1、腺样体肥大可导致错(牙合)儿童下颌骨发生顺时针旋转,下颌后移,面部垂直距离增加。而对上颌骨影响不大。
2、腺样体肥大对错(牙合)儿童不同骨面型的颅颌发育均有影响,应针对不同(牙合)型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3、研究发现下颌陡度与A/N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说明腺样体肥大与错(牙合)儿童的颌面发育关系密切,是导致下颌发生顺时针旋转,下颌后缩的主要因素,尤其对男性牙(牙合)发育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