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完善,中国已进入高铁时代。旅游交通是城市旅游的命脉,特别是对于经济带核心城市的旅行来说,高速、安全和舒适的交通工具是游客的首选。对比航空和公路运输,在珠江-西江经济带的11个城市间,高铁无疑是高效的交通工具。珠江-西江经济带是国家依托江河流域和走向对广东和广西11个核心城市的重要规划,为广东和广西的发展带来发展机遇。如何促进两个省份各个核心城市间的旅游合作以及达到区域旅游经济的提升是近些年的重要研究问题。研究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现状以及高铁背景下旅游各种重要要素的空间结构分布,对指导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针对现有资源优势和现状问题引导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基础分析、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分析-第一章绪论。这部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技术路线等内容。第二部分是实证研究,也是本研究最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第二章(珠江-西江经济带高铁及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现状分析)和第三章(高铁背景下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特征分析)。这一部分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高铁建设和发展现状、高铁发展对城市旅游发展的影响、经济带城市旅游发展现状以及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分析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第三部分是研究结论,包括第四章(高铁背景下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和第五章(研究结论与展望)。这一部分从点-线-面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铁背景下珠江-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和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通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旅游节点研究方面,一是研究旅游结构的空间结构特征,从核密度分析经济高铁站点和高级别旅游景点的分布密度和形态特征,得出高级别旅游景点分布集中的区域为南宁、柳州和广州三个城市,广州和佛山两地由于地理位置较近,旅游景区也是集中分布。经济带东西两侧的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分布多且集中,经济带的中部高级别景点分布分散。经济带高级别旅游景区呈现明显的三“核”分布形态,最大的“核”是广东的广州和佛山两地,其次是南宁,再次为柳州。区位熵分析反映了经济带高品质旅游景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利用集中度指数分析高品质旅游景区在各城市的分布情况。高铁站点与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之间的空间关系,通过点与点的邻近距离关系分析,得到经济带部分地区高品质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以城市和高铁站点为中心的特征,尤以广州、佛山、南宁三市为显著。二是在旅游节点空间结构优化方面,基于点的空间结构特征,提出做强梧州高铁交通中心点和旅游集散中心,做大南宁-广州两个核心区吸引核。在做强点的同时,通过空间结构的调整,可以增加高铁站点和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构建高铁旅游小圈层,利用地理位置的优势,按照沿线高铁站点串联高级别旅游景区是区域旅游城市合作和吸引游客的有效方式之一。旅游轴线研究方面,一是研究旅游轴线空间结构特征,基于经济带高铁车次的核心城市旅游的空间结构分析,核心城市高铁车次联系在经济带的东部联系最为紧密,其次是经济带中部,经济带西部核心城市的高铁联系较少。整个经济带的高铁车次联系在南广高铁的沿线城市高铁车次每日联系较为紧密。从中心度方面来看,南宁的中心度远高于其他城市,说明南宁与其他城市的关联度较高,其对于周边城市来宾、贵港、崇左、百色等地的发展均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基于高铁车次联系网络的凝聚子群分析整个经济带分为4个城市子群,分别是广州-佛山-肇庆、云浮-梧州-贵港、南宁-柳州-来宾、崇左-百色。二是在旅游轴线空间结构优化方面,重点加强南宁-崇左段高铁建设,已经开通动车组列车的城市间还需进一步完善铁路建设,特别是在县级高铁站点开通方面,还可进一步利用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点加强高铁站点开通建设与旅游景区的联系。充分利用梧州城市的地理位置优势,增大梧州与其他核心城市的联系,提出6个重点加强建设和完善的高铁线路段。旅游域面方面研究方面,一是研究旅游域面的空间结构特征,基于高铁车次联系网络分析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的空间结构,得出5个城市节点(广州、佛山、肇庆、南宁、梧州)为核心区成员,其余的6个城市划分到边缘区。按照核心度的大小将整个经济带城市网络划分为3个圈层,即第一圈层有广州和佛山,是绝对的核心圈;第二圈层有肇庆、南宁、梧州和贵港共4个城市构成半边缘圈层;第三个圈层是来宾、崇左、百色、柳州、云浮5个城市。二是在旅游域面空间结构优化方面,在点线结合的基础上,把旅游景点和高铁站点,以及将旅游特色节点和旅游轴线带结合起来,利用前面的空间结构分析和高铁站点等级将经济带城市进行主题区域的划分。在面上兼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服务质量和宣传力度,形成经济带城市旅游整体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