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水工程管渠结合输水系统水力控制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az11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调水工程多数采用明渠(包括无压隧洞或涵管)输水,但由于具体结构、地形或建筑物交叉等因素的限制,调水工程常采取明渠和压力管道相结合的形式,如在明渠之间布置一段有压管道(如隧洞和倒虹吸等),这就形成了管渠结合的输水系统。为保证管渠输水系统能迅速适应新的流量变化,实现适时、适量、安全供水,需要对管渠结合系统的水力控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管渠结合输水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明渠非恒定流和有压管道非恒定流水力数值模拟为基础,对管渠结合系统的联合计算和水力过渡过程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自动控制理论,建立了管渠结合系统输水运行常规PID控制数学模型,对不同流量变化量和不同闸门调节速度下的PID控制过程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建立了管渠结合的复杂输水结构模型,对管渠结合系统联合计算和水力过渡过程进行了研究。采用普林斯曼(Priessmann)假想窄缝法对管渠结合模型实现了统一求解,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2)对管渠结合输水系统的水力过渡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对不同流量调节速度工况和不同流量变化量工况下的模型系统的过渡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有压段极限水击的规律。系统过渡过程相对来说较为平缓,没有出现水力要素变化特别剧烈的现象。(3)采用下游常水位运行方式,发现基于Ziegler-Nichols参数整定法则的PID参数,使控制不稳定。经过多次调试,提出改进的Ziegler-Nichols参数整定法则,使常规PID控制效果更好。(4)基于改进的Z-N法则整定PID参数,将常规PID控制应用于管渠结合输水系统,对模型进行下游常水位控制,对不同流量变化量和不同闸门调节速度下的控制过程进行研究。
其他文献
大型水库水体温度具有明显的沿深度成层分布的特点,表层水温和底层水温相差很大,有时温差值可达20℃左右。近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水电站进水口分层取水方式(multi-level intake structure, MLIS)正逐渐被采用。水电站进水口分层取水方式作为下泄低温水的减免措施,其目的是允许运行时有选择地取用水库的不同层水体,以便有效地减轻电站取水对下游生物及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山洪灾害主要是指山区溪沟地带因受暴雨影响而形成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洪水、泥石流、崩塌等灾害现象的总称。江西省作为一个多山地的东亚季风区省份,近年来随着社会
高速下泄水流携带巨大能量冲击泄洪建筑物,诱发建筑物强烈振动致使结构产生疲劳破坏,严重威胁枢纽工程的安全性能。水流诱发结构破坏主要是由于水动力荷载引起的并导致结构动
干旱是水分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遥感技术经过多年的应用,发展了许多干旱监测方法并形成了多源数据、多光谱、多时相的监测体系。然而干旱的发生和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导致的原因众多,表现形式多样。一直以来,人们通过各种遥感方法来监测干旱,也建立了许多与干旱有关的指数,以能准确表达空间上千湿状况为目的监测干旱,不断提高监测手段和精度。但是每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通常来说,这些方法有的对旱情的
经过几十年的水电建设,中国已经建成了一批大坝,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很多大坝在设计、施工以及地质勘测上都存在一些问题,且随着坝体的老龄化,其中某些大坝出现了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