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贫困的代际更替因素——以鄂西Z村为研究对象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m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贫困农民尤其是新生代贫困农民获得了许多个人发展的权利、机会,有些贫困农民因此实现了脱贫,而有些贫困农民却因为种种原因仍然延续着自身的贫困传递。本文将以权利与机会的角度从资源环境条件、增收致富途径和社会政策这三个维度,以鄂西Z村为例,结合村庄贫困的各种条件,对该村贫困农民的代际更替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从资源环境权利、机会的利用状况来看,1978年以后,Z村新生代贫困农民获得了土地自主经营权以及水资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状况改善带来的权利、机会。一部分新生代贫困农民以其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以及个人素质的提高合理的把握住了基础设施利用的权利、机会,最终实现了脱贫。但同时也存在,部分新生代贫困农民由于受灾害、疾病等因素影响以及自身能力的限制,丧失了自身发展的权利、机会,未能脱贫。  从增收致富途径利用权利、机会来看,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改变,Z村部分新生代贫困农民为了脱贫致富,改变生产方式,从而选择外出务工或返乡创业。在此过程中,那些新生代贫困农民因为在外掌握了科学技术了解了市场信息,个人能力得到提升,从而实现了脱贫的目的。反之,闭塞者仍滞留在贫困之中。  从社会政策的权利、机会来看,Z村新生代贫困农民受教育程度较高所从事职业收入普遍要高于旧代贫困农民。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各种福利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对那些新生代贫困农民的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使他们的整体收入有了明显提高。但是,我国城乡公共服务尚未实现均等化以及现有保障制度尚存在一些漏洞,这些缺陷都阻碍了新生代贫困农民脱贫。  通过以上三个不同维度对Z村新生代贫困农民代际更替的影响分析,本文认为1978年以来有利于新生代贫困农民的脱贫的权利、机会逐渐增多,而新生代贫困农民的“可行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影响他们自身脱贫致贫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当代中国的社会流动模式以代际间的继承性为主要特征,子代与父辈的阶层地位表现出较高的同一性、相似性,出现阶层再生产。网络等媒体频繁出现的“X二代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富二代”群体的负面新闻不断的强化这个群体的负面形象,同时也加深了公众对这个群体的误解。在公众和媒体中所见到的报道更多的是“富二代”群体炫富、飙车、无视其他人群的
公司职工权利关系着职工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与社会进步。公司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侵犯职工权利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公司职工权利的侵害事实以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缺的是什么?这是媒体和社会对大学校长们经常性的拷问。我认为,关键还是缺“三大”——大师、大策和大件。  大师是根本。这里说的大师,不仅包括屈指可数的学界泰斗,还要有一批世界一流的教授。世界一流教授,就是受到国际同行认可和尊敬的教授。具体一点说,就是人家对你做的工作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掏腰包大老远地坐飞机,来参加你办的学术会议;或者愿意买好飞机票请你过去做讲演。如果一个大学里相当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劳资关系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焦点。最近五年内,社会学界围绕该问题在科研立项、论文发表及著作出版方面均有大批量的成果。
服饰不仅是一种社会生活现象,而且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综合信息的载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青年女性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审美消费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