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来源 :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clepr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特征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合理的纵隔淋巴结廓清范围提供依据,使术后外科病理分期更加精确,以更好地拟定术后治疗方案。 方法:随机选取从2006.11-2007.12间在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行肺癌根治术后的37例NSCLC患者为对象,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其术后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纵隔淋巴结中MUC1 mRNA基因的表达,以明确是否存在微转移灶。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年龄、性别、吸烟、肿瘤位置、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外科病理分期(p-TNM)、淋巴结大小、淋巴结融合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在37名患者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50枚纵隔淋巴结中,13名患者的20枚淋巴结检出微转移灶,阳性率为35.1%(13/37),其中P-NO期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9.2%(7/24),P-N1期为46.2%(6/13)。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年龄、性别、吸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肿瘤位置、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分期、淋巴结大小、淋巴结融合情况等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外科病理分期(p-TNM)与分子TNM分期方法之间总符合率为64.9%,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RT-PCR方法检测纵隔淋巴结MUC1 mRNA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及指导术后治疗有临床应用价值,并有望成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手术后精确TNM分期一个重要的手段,可使目前的肿瘤TNM分期更加精确。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壶腹周围病变在轴位MRI及MRCP的表现;探讨感兴趣区薄层轴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壶腹周围病变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顺序收集2005年11月-2007年11月在本院行上腹部常规M
目的:观察兔模型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是否会产生角膜新生淋巴管,其是否与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有关,从而为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饲养48只健康
目的研究单眼形觉剥夺(Monocular deprivation,MD)小鼠腹腔注射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D-aspartate,NMDA)亚基受体阻断剂后视皮层NMDA受体亚基NR2A、NR2B表达变化。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