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通常被认为是计算机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在控制论、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影响下,诞生于上世纪二战后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经过多次激烈争论和起伏之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开始形成若干不仅相互竞争,而且相互补充的研究纲领,同时人工智能与认知科学、机器人等相近学科分化开来,成为新世纪以来的前瞻性重要交叉学科——智能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这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国内尚无专业的科学史学者运用科学编史学的理论进行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国外已有的人工智能史,也主要是以面向大众的非专业性普及读物出现,或者是零散的口述记录史,或者只是作为二级学科穿插在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的历史描述中出现。虽然目前在技术史的研究中,对计算机科学发展历程的研究已经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著作,但一般偏于硬件和程序设计语言较多,对于人工智能这门分支学科,由于其脉络复杂,往往穿插在软件史中描述,偏重于实际的经验性问题,对其和心灵哲学、认识论、心理学的互动关系往往语焉不详。因此,本文以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为基础,首先在一种理论多元论视角下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完整的内部历史重建,在这种重建过程中,将作为工程的人工智能发展为核心,视其为经验探索的历史,同时又在理解和实现智能的这个任务背景下,将其内部纲领的竞争和解释与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考察,从而为这些学科领域的工作者提供方法论上兼顾概念分析和经验实证传统的一种研究视角,避免这门学科和认知心理学、哲学的割裂。并通过分析研究纲领竞争中可能的问题转换,为人工智能理论发展的内部历史脉络和动力机制提供科学解释。其次在学科外部考虑商业、军事和国家竞争方面的需求对人工智能内部研究历史的影响,以及在互联网、普适计算等技术环境变革的驱动下,人工智能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导向的变化。鉴于人工智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巨大,对人类和人工智能这样高度发展的技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挑战,人类面临着是否发展和如何发展人工智能的困难选择。因此本文尝试对人工智能从技术解释学的立场进行哲学反思,在这种反思中明确这门学科在理论研究上虽然尚未成熟,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却已经足以产生具有巨大影响的社会效应,人类不能因为其理论上的不成熟,而放弃对技术应用的目的、范围的控制和警惕,而应该做出这样的选择:在内部技术路径上选择选择智能增强,在外部应用场景方面选择人机共生,同时通过技术民主化让不同群体参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整体设计进程,最终达成促进人类福祉的目的。本文共分十章,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人工智能发展历史问题的意义,以及当前国内外人工智能历史研究的现状,并从交叉学科的角度提出了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二章对人工智能史上的三种研究纲领进行了介绍,并就它们的差异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后续的叙述进行铺垫。第三章到第五章主要是从内史的角度来描述人工智能历史。第三章总结了人工智能诞生之前的四个方面的思想传统,包括数学及形式化的布尔传统、计算机方面的巴贝奇传统、控制论传统和心理学传统。在第四章和第五章则按照时间顺序,对这门学科发展的里程碑、关键研究项目、主要成就进行了初步介绍,为后续分析研究纲领之间的竞争和冲突提供了一个历史背景。第六章对人工智能历史上若干次关键的争论或批判进行回顾,在阅读和分析原始文献的基础上,描述学科内部不同研究纲领之间的竞争以及学科内外部之间的论战,然后对这些争论从研究纲领的目标、实现路径、基本信念和假设、相关的心灵哲学问题等方面进行历史考察和详细分析,为人工智能理论发展的历史提供一种相对完整的科学解释。第七章主要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的问题转换角度出发,对上一章中介绍的人工智能史上的重要争论进行考察,分析争论中所涉及的理论或经验反常,是否以及如何构成了纲领退化与进化的问题转换,从而初步揭示了人工智能史上理论发展的动力机制。第八章主要从人工智能的外部环境变化来解释学科内部研究纲领竞争中的问题,包括商业、军事和国家竞争因素,以及互联网、普适计算等外部技术环境。第九章则是运用技术批判理论、技术正文等技术解释学思想,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哲学反思,尝试建立对这门技术的人文理解,为人类在如何选择技术发展道路的困境中,提供一个涵盖技术、社会和人文视角的更全面的指引。第十章作为结论,是在总结上述各章观点的基础上,评估人工智能研究现状与其设定目标的差距,提出这门学科历史发展的动力机制,建议人类当前应选择基于人机共生的智能增强道路,并通过技术民主化的方式,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促进社会福祉中发挥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