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为了加强对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和保护管理,我国先后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旅游景区,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由此在同一地域空间范围内出现了“多园并存”现象,致使规划期限、规划范围、规划目标和保护分区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冲突问题。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现场踏勘、定性分析以及Arc GIS软件定量分析等方法,分析“多园并存”旅游景区的发展历程、根本原因、冲突表征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旨在协调“多园并存”旅游景区的空间冲突问题。“多园并存”旅游景区经历了萌芽、独立、重叠和争夺四个发展阶段,其根本原因是资源配置不均衡,管理事权不明晰等;并以玉龙雪山冰川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从规划期限、规划范围、规划目标和保护分区等四个方面,对冲突问题进行具体表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两统一、一统筹、一协调”的规划协调技术路线和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保护分区协调规划方法,并进一步从实现管理对接、建立公共平台、健全法规体系和加强监督力度等方面构建协调实施机制。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1)“多园并存”现象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49—1978年的萌芽期、1979—1991年的独立期、1992—2002年的重叠期和2003年至今的争夺期。通过法规体系的差异和行政体系的差异对比分析,认为导致“多园并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源配置不均衡和管理事权不明晰。(2)玉龙雪山冰川旅游景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在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发展阶段后,旅游业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与此同时“多园并存”空间冲突问题也逐步显现,具体表现为保护范围、保护措施交叉重叠,以及保护与开发的发展思路不甚明晰等。(3)“多园并存”旅游景区空间规划冲突主要表现在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范围和保护分区四个方面。规划期限冲突主要表现在规划基期和规划目标年的不同,规划目标冲突主要是由保护对象和功能定位的差异而导致的,规划范围冲突则是由于各类公园的级别、设立时间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不同产生的,保护分区冲突主要因管制要求的不同而造成的。(4)基于规划期限、规划范围、规划目标和保护分区的冲突表征,提出“两统一、一统筹、一协调”的规划协调技术路线,并借助Arc GIS软件平台,提出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保护分区协调规划方法。尔后,从实现管理对接、建立公共平台、健全法规体系和加强监督力度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多园并存”旅游景区的协调实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