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域性非遗音乐文化的“多维”传承
【出 处】
:
中国艺术报
【发表日期】
:
2020年01期
其他文献
中国戏曲音乐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开始,由最初的歌舞开始有萌芽,经过八百多年持续的变化、改革、创新、发展,慢慢形成了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一直发展到现在共有戏曲剧种360多种。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新科技的飞速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持续提升,对艺术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而戏曲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一度面临危机,这就需要对传统戏曲音乐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在各行各业的生产运营中,信息技术得到了有效的运用。相对于传统的行业发展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加速了各个行业的发展进度,并为生产运营提供了便捷高效,精准可靠的服务。当前,随着社会服务的不断提升,我国对交通建设更加重视,公路工程项目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公路工程项目中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智慧工地"的技术与理念,不但能够提高公路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推动公路工程信息化发展
当今世界工业发展快速,金属镍的消耗日益增加,高品位硫化镍矿日益减少,如何高效开发和利用红土镍矿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分析了红土镍矿回转窑―电炉还原熔炼、还原焙烧―磁选、还原硫化熔炼3种火法工艺以及常压酸浸、高压酸浸及其他如氯化冶金和生物冶金等工艺研究现状,指出了未来红土镍矿资源开发利用及冶金工艺选择需注意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目的:调查护理本科毕业生职业发展及其对母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整群抽取一所中医院校2014届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结果:职业发展方面,毕业生就业率为99.57%;以服务卫生和社会发展为主;工作满意率为92.69%;晋升率为64.38%。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高于理论中值。结论:护理学专业毕业生总体质量较好。
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高校表演美育教学环节的有力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艺术类“非遗”与高校表演美育课程进行融合,既是增强高校师生审美文化感知自信的有力支撑,更是以表演美育提升学生审美认知能力以及传承艺术类“非遗”铸牢中华民族审美认同感的必经之路。因此,将艺术类“非遗”与高校表演美育课程进行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非遗”艺术表演的机会,引导学生将普及保护艺术类“非遗”与学习传承密切融合。蒙
音乐类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独特文化形式,具有民族性、多元性等基本属性。为传承、发扬历史悠久的民族非遗文化,必须对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音乐类非遗文化,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弥补现有教材的局限,拓宽学生艺术视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文主要分析了音乐类非遗文化的基本特性与传承价值,并指出了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渗透音乐非遗文化的必要性,总结了革新音乐教育制度
建设含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分布广泛的光伏发电将在其中占据较大比重。由于光伏出力的随机性,未来的高比例新能源电网需具备更强的区域协调互动能力,更依赖准确可靠的区域级预测技术。相比于单站址预测,区域级光伏预测需要掌握大范围地区的云运动轨迹,分析不同电站位置的气象差异,并尽可能避免对区域内所有电站逐个重复建模。因此,本文基于卫星遥感数据,提出针对区域级光伏上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音乐传播与当前技术变革、文化传播、社会环境、人际交往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笔者以嵊州吹打作为个案,研究媒介生态学视域下非遗音乐的当代传承,揭示传统音乐媒介生态环境的衍变过程,提出适用于非遗音乐的媒介融合发展路径,以期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多元化研究视角。
<正>福建省东南沿海的泉州市,有种古老的传统音乐,原称弦管,当今叫泉州南音。1985年在泉州成立的“中国南音学会”,以赵沨为会长的老一辈音乐学家在观摩调研后,认为它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具有“古、多、广、强、美”等突出的优点。这就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并从2002年起启动申报活动,直至2009年,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