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成长的学校课程统整实践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jeffk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整课程是系统地统领整合课程,充分落实学校培养目标,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课程。本文认为在课程统整建构中,“儿童立场”是出发点和创新点,遵循儿童价值,还本真于儿童,课程统整设计才符合科学性。 基于此,本文从“主题性”“项目性”“实践性”课程实践统整这三大板块,具体阐述了如何建构和实施课程统整。
  关键词:儿童成长;学校课程;统整实践
  一、 前言
  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这条路上,必须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道路。如果只是依照前人或者是别人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发展,学校就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同样课程教学也是一样,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保持和以往一样不变,教师的教学就很容易跟不上学生的步伐,最后就会导致没有办法将真正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就目前来看,我们国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分科教学,将不同的学科进行分开教学,让学生可以了解到更加清晰的课程知识体系,同时教学内容也能够得到很好的连贯,在方便学生的时候也可以方便教师更好地去落实对学生的评价。可是分科教学的方式,还是会存在着不足之处,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各个学科之间彼此不能相互联通,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学科与学科之间没有办法实现知识的相互连接。所以这就更需要学生设置更适合学生成长的学校课程。
  二、 设置满足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
  在以前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往往将自己当成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以自己的意识当成是学生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属于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着各种知识点,说得天花乱坠,但是学生往往就在下面默默地坐着,状态稍微好的还是可以聽进老师说得然后做下笔记,状态不好的学生表面上还在认真听讲实际上思维已经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根本不在课堂上,甚至还有些直接就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而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又往往对学生布置同样的课后任务和作业,最后根据学生交上来的作业采用统一的评判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这种教学的方式,虽然方便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不太好,因为教师没有实际从学生出发,没有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办法在课堂上找到认同感和存在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学生本身,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情况,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上册中其中有一课讲的是古诗两首,分别是《赠刘景文》和《山行》。其中按照课程要求是要求学生要能够正确流利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除此之外,还要学生去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因为在一个班级中,不同的学生基础或者是起点水平就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不能采用同一个标准来对待,所以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学习基础好的,也就是在一年级或者是幼儿园的时候就学过古诗文赏读的基础好的学生,针对这一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完本课文的基本要求之后,可以让学生选择记忆一些课外的相同类型的古诗,而对于班上基础相对来说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尽量让学生在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牢固记忆下必背的古诗词,避免将课程拖到课后完成。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获得收获,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三、 充分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课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也越来越强调生活化情境的教学,让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魅力,同时也能培养好学生的能力。教师要在充分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好现在所有的生活素材,再结合学生自己已经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去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书面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充分重视生活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教育的根本就是让学生能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为此,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小学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生活中选择鲜活的素材,将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案例和范式引入课堂,让学生感知思想政治教学对生活的指导价值,构建社会化课堂。学生也能够从课堂走向生活,感知学习的兴趣和意义,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现在的初中思想政治教材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学内容。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感悟感受生活,认识社会。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为例,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中,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叫——秋天的图画。教师在讲解完这篇课文内容的之后,要对整篇课文进行整体性的总结,这明显是一节复习课,小学生最不喜欢的就是复习课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都是旧的知识,没有新意。这个时候教师除了对生字词进行回顾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别的方式,比如在这篇讲述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们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和美景,那么在学生你们心中,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同时你认为这个季节应该是怎样的,分别请一些同学起来给其他同学描述一下,然后还可以让听的同学对描述的同学所描述的画面进行评价,有条件允许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画面画下来。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儿童成长的学校课程统整实践研究才刚刚开始。可以说学生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能有更多的实践、体验、参与,教师开始在知识传授中思考素养,在学科教学中思考教育,关注完整的人的成长,学校聚焦工作中心,通过课程统整研究将“育人”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京晶.试论我国儿童与儿童成长教育[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
  [2] 孙翠翠.教师要用爱心去唤醒犯错学生[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5(2).
  作者简介:
  樊越,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市城关区东岗小学。
其他文献
摘 要: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行事的准则,也是高效做事的准则。小学科学学科旨在培养科学精神与内涵,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更注重科学知识的积累,培养生活中使用科学的能力。科学的目的是对客观事物和发展规律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利用真理解决问题。小学科学自然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放在实践中,用实践来检验和学习。获取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讲求实事求是。本文笔者分析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理
摘 要:随着中国国力的逐渐强盛,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更多的西方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开始了中国文化的学习。在文化学习中,语言的学习是第一步。汉语在世界上的使用程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中国现在也更加注重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近些年,在国外建立的“孔子学院”正是传播中国汉语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但汉语的教学,其目的不仅仅在于使汉语的使用者增加,更在于传播中华文化。
摘 要:在农村中小学教育工作中,德育作为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农村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现如今,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已经逐渐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课题。就当前阶段而言,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着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问题的分析,重点探讨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德育;问题;对策  在农村基础教育工作中,加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