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下,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与管理实现了更加公开化、效率化的状态。广大社会民众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的监督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国事业单位在履行自身行政管理职能的同时对所掌握的财政资金的使用必须加强约束和监督。虽然,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并加大了对各种贪腐行为的打击力度的,但是,隐含其中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本文将就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进行分析。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监督 策略 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政府、不同的专家学者、广大社会公众对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格外关注。这主要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主要是来源于纳税人,作为保证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秩序、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的经费保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其用途是否合法、合理等将充分体现出我国事业单位行政效率的快慢,这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等公共组织的满意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行政单位“三公经费”支出的逐步公开化,使得以财政拨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事业单位必须将其经费实现公开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并随时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但是,在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如何强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功能已经成为众多专家与学者们广泛研究的重点。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化,执行缺乏力度
我国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主要是通过政府的预算编制,并经过相关的立法机关的审批后再实行收支的制度。因此,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编制极为重要,其执行过程中的严格性、科学性更是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督方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并未按照既定的预算目标和步骤进行。例如:在预算的编制方面,很多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预算编制都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而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而言,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监管力度,使得预算的执行缺乏科学性,严重脱离实际,从而导致预算执行中经常出现资金使用的用途不能按照预算的规定完成。例如:有的事业单位在财政资金下拨后并不知道每笔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向,只是简单按照项目的名称进行分拨使用,最终导致到年底很多项目资金大量结余,而真正需要资金的项目钱又不够花。最关键的是,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机构与个人,由于与资金的使用人同时属于一家单位,并受到被监督单位领导的管理,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只要是审批程序合规,监督人员就只能认为这笔款项支出是合理的,这就导致财政资金的会计监督力度严重不足。
(二)财政资金不合规支出问题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在人员管理这方面一直比较松懈,有的事业单位甚至出现了领导干部带头公款消费、公款吃喝的现象,还有的打着出国学习考察的旗号公费出国旅游,更为严重的还将公车、公用笔记本电脑等据为己有,不仅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更大大损坏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这种现象最大的隐患就在于,长此下去老百姓会将个别干部的贪腐行为认为是全体公务员的行为和通病,并由此而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质疑,而一些别有用心之徒更会借此机会攻击政府,更会使对我国政府的执政地位受到最严峻的挑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说明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人员并未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监督职责。例如:有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有的领导干部钻漏洞,随意支出财政资金。最近两年来在我国一些重要岗位上领导干部的落马更是揭示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贪污受贿、买官卖官、包揽工程等,这与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缺失密切相关。
(三)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正是由于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财政预算、预算编制的监督又缺乏力度,导致很多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在支出和使用上都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由于对财政资金监督的不到位,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仅仅是核算与监督财政资金的支出总额和支出明细的合法性、各项资料手续是否齐全等方面的内容,忽视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估与考核,基本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评估,并未将这项指标与经费使用人的薪酬、职称晋升等进行直接的硬性联系。这就极易造成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时并不注意使用效率的问题,长此下去,不仅会给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造成极大的浪费,更会影响财政资金的职能作用的发挥。
(四)预算外资金的使用缺乏管理
所谓预算外资金就是指事业单位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代收的资金。但是该项资金并未纳入国家的预算体系中进行统一管理。例如:一些事业单位的事业性收费等基本是按照政府部门的文件设立的,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力,还有的收入项目带有极强的地方色彩。
二、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是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的基本环节,更是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因此,各事业单位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规范化的预算管理模式,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更能有效提升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事业单位还可以将预算的编制与本单位的长远规划结合在一起,使事业单位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使用,从而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对于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过程,一定要建立起跟踪评价机制,并坚决维护资金的使用与计划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监督资金使用的随意性。
(二)完善财务公开制度,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
2013年起我国国务院明确要求中央各部门、地方政府必须向社会公开其“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并接受广大公众的监督。2014年,我国财政部又下发了相关文件,着重强调了对“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一定要做到进一步的细化和可查。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财政民主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了保障和落实。通过对政府部门“三公经费”的公开,促进了事业单位基本职能的转变,在人民群众当中树立了政府的威信、公信力。为了避免出现某些事业单位经费公开内容粗略、不透明、专业术语太多的情况,一定要加强公开报表的易识别度,使广大公众能够及时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会计监督运行机制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要科学地、有效地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一定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基本思想。这充分体现出我党中央对直至贪污腐败问题的立场,在各种贪腐行为中,大的贪腐主要集中在贪污受贿、工程承揽、买官卖官等方面;小的贪腐行为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领导利用单位的财政资金以权谋私、满足个人私欲等方面。因此,这就要求我国政府监管部门、事业单位必须同心协力、共同努力,在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作保障的前提下,加强会计监督运行机制的设计与完善。
总之,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完善而有效的会计监督是不断提升事业单位会计质量的基本保证,是从根本上解决会计监督不利的主要手段,更是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科学的坚强后盾。事业单位只有认真地重视会计监督工作才能更好地推进事业单位的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闫凯.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
[2]余敏.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2012
[3]张玉静.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2013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监督 策略 研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外政府、不同的专家学者、广大社会公众对于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格外关注。这主要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主要是来源于纳税人,作为保证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秩序、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的经费保障,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高低、其用途是否合法、合理等将充分体现出我国事业单位行政效率的快慢,这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等公共组织的满意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行政单位“三公经费”支出的逐步公开化,使得以财政拨款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事业单位必须将其经费实现公开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并随时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但是,在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面前,如何强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监督功能已经成为众多专家与学者们广泛研究的重点。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科学化,执行缺乏力度
我国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主要是通过政府的预算编制,并经过相关的立法机关的审批后再实行收支的制度。因此,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编制极为重要,其执行过程中的严格性、科学性更是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有效监督方式。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并未按照既定的预算目标和步骤进行。例如:在预算的编制方面,很多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预算编制都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而对于预算的执行情况而言,由于长期以来缺乏监管力度,使得预算的执行缺乏科学性,严重脱离实际,从而导致预算执行中经常出现资金使用的用途不能按照预算的规定完成。例如:有的事业单位在财政资金下拨后并不知道每笔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向,只是简单按照项目的名称进行分拨使用,最终导致到年底很多项目资金大量结余,而真正需要资金的项目钱又不够花。最关键的是,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机构与个人,由于与资金的使用人同时属于一家单位,并受到被监督单位领导的管理,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只要是审批程序合规,监督人员就只能认为这笔款项支出是合理的,这就导致财政资金的会计监督力度严重不足。
(二)财政资金不合规支出问题严重
一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在人员管理这方面一直比较松懈,有的事业单位甚至出现了领导干部带头公款消费、公款吃喝的现象,还有的打着出国学习考察的旗号公费出国旅游,更为严重的还将公车、公用笔记本电脑等据为己有,不仅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更大大损坏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这种现象最大的隐患就在于,长此下去老百姓会将个别干部的贪腐行为认为是全体公务员的行为和通病,并由此而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质疑,而一些别有用心之徒更会借此机会攻击政府,更会使对我国政府的执政地位受到最严峻的挑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说明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人员并未更好地履行自身的监督职责。例如:有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有的领导干部钻漏洞,随意支出财政资金。最近两年来在我国一些重要岗位上领导干部的落马更是揭示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贪污受贿、买官卖官、包揽工程等,这与事业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的缺失密切相关。
(三)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正是由于事业单位缺乏科学的财政预算、预算编制的监督又缺乏力度,导致很多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在支出和使用上都是领导一个人说了算,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由于对财政资金监督的不到位,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仅仅是核算与监督财政资金的支出总额和支出明细的合法性、各项资料手续是否齐全等方面的内容,忽视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估与考核,基本是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评估,并未将这项指标与经费使用人的薪酬、职称晋升等进行直接的硬性联系。这就极易造成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时并不注意使用效率的问题,长此下去,不仅会给事业单位财政资金造成极大的浪费,更会影响财政资金的职能作用的发挥。
(四)预算外资金的使用缺乏管理
所谓预算外资金就是指事业单位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代收的资金。但是该项资金并未纳入国家的预算体系中进行统一管理。例如:一些事业单位的事业性收费等基本是按照政府部门的文件设立的,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力,还有的收入项目带有极强的地方色彩。
二、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预算的编制与执行
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的预算管理是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使用的基本环节,更是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因此,各事业单位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的、规范化的预算管理模式,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水平,更能有效提升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事业单位还可以将预算的编制与本单位的长远规划结合在一起,使事业单位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使用,从而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另外,对于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过程,一定要建立起跟踪评价机制,并坚决维护资金的使用与计划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监督资金使用的随意性。
(二)完善财务公开制度,加强对“三公经费”的管理
2013年起我国国务院明确要求中央各部门、地方政府必须向社会公开其“三公经费”的支出情况,并接受广大公众的监督。2014年,我国财政部又下发了相关文件,着重强调了对“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一定要做到进一步的细化和可查。这些都充分表明我国财政民主化程度正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了保障和落实。通过对政府部门“三公经费”的公开,促进了事业单位基本职能的转变,在人民群众当中树立了政府的威信、公信力。为了避免出现某些事业单位经费公开内容粗略、不透明、专业术语太多的情况,一定要加强公开报表的易识别度,使广大公众能够及时了解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会计监督运行机制
习总书记曾经说过:要科学地、有效地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一定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基本思想。这充分体现出我党中央对直至贪污腐败问题的立场,在各种贪腐行为中,大的贪腐主要集中在贪污受贿、工程承揽、买官卖官等方面;小的贪腐行为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领导利用单位的财政资金以权谋私、满足个人私欲等方面。因此,这就要求我国政府监管部门、事业单位必须同心协力、共同努力,在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作保障的前提下,加强会计监督运行机制的设计与完善。
总之,会计监督职能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完善而有效的会计监督是不断提升事业单位会计质量的基本保证,是从根本上解决会计监督不利的主要手段,更是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科学的坚强后盾。事业单位只有认真地重视会计监督工作才能更好地推进事业单位的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闫凯.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
[2]余敏.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2012
[3]张玉静.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