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代华北地区的贫农经济是在人口过剩与阶级结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本文旨在从生态环境、人地关系等方面归纳其形成的原因,进而探讨其与近代革命形成的关系。
关键词:华北地区;贫农经济;生态环境
《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华北地区为研究范围,深入分析了从清初开始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小农特点、小农经济的结构及其演变的型式,分析了村庄与国家、士绅的三角关系及村庄结构的变化,旨在探讨小农经济的演变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造成华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不是先前研究中有人归罪于帝国主义的入侵,还有人认为是人口过剩,或阶级结构,或国家体制造成的。这些无疑都是导致中国经济落后的重要的因素,但是它们都不足以单独成为决定性因素。所谓贫农经济是人口过剩与阶级结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卷化和阶级分化,由于内卷化和阶级分化的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长期存在于华北地区的贫农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之中,农民不是完全的无产化农民,而是一种“在付租之后所得无几,会千方百计地结合家庭农作与短期佣工,依赖着两种收入来维持一家生计”的半无产化农民,这种贫农经济会在市场价格升降的打击、政权的滥用、战争和盗匪等原因作用下轻易颠覆。也正是这种由未实现资本化的上层分子和半无产化的小农所组成的阶级关系比起西欧那种资本化了的上层分子和无产化了的农民,更容易引发矛盾,爆发革命。
首先,贫农经济的形成,离不开生态环境这个大前提的影响,而且也正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客观存在,才引起了一系列其他对贫农经济产生影响的因素。作者在本书第一编第三章中,着重论述了生态环境对小农经济的影响。作者认为,华北平原上冀鲁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是:①小型和大型的水利工程,是与由个体小农和建于其上的国家机器一齐组成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②低产、多灾的旱作农业与高人口密度结合,形成本区经济的贫困;③本区排水不良的东部,雨排水较好的西部地区的基本差别:④集结的聚居、加上商品化程度低和宗族组织薄弱,是本区自然村的高度闭塞性的生态基础。
其次,人口的递增与人均耕地面积的递减,导致的农业内卷化,也是贫农经济形成的一个因素。作者认为,人口压力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因为商品性的农业可以为过剩的劳动力提供出路。然而,不断投入密集的劳动力,却促使农业内卷化。作者利用大量的满铁惯调的实地资料分析指出,与经营式农场不同,家庭式农场在面对农业内卷化的时候,由于不能根據需要调整劳动力的数量(因为一个农户不能解雇自家多余的劳动力)。所以,在生活的逼迫下,它不得不投入高密度的内卷性的劳动量。其结果就是,边际报酬不断递减,乃至减低到维持自身生存工资的水平线下,从而客观上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农业内卷化所带来的不可避免地报酬减少,导致农民开始寻求自身的出路。一部分外出佣工,一部分从事商品化的家庭手工业,以补充家庭收入。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会导致分家问题的出现,其实分家也是社会财富流动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由于分家的存在,往往阻碍一个家庭向经营式农场发展的可能,还存在已经发展成为经营式的农场,因为分家导致财产分流,从而恢复到家庭式的农场规模。
再次,农业商品化的不断发展,外部需求导致商品性的农作物的种植有时也可能加剧阶级分化,从而加速贫农经济的形成。在第六章中作者基于二十世纪关于冀东米厂村的实地调查资料,探讨棉花种植的传播是如何导致小农产生阶级分化的。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缘故,在引进棉花种植之前,农户普遍种植高粱。种植棉花相对种植高粱需要更多的劳力和肥料,但是更大的投资带来更多的利润,棉花种植单位面积的总收入价值要比高粱高得多,几乎高出两倍。种植棉花对于大部分农户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一个无过度意外支出比较幸运的家庭可以通过改种棉花而收益倍增,甚至略有积蓄购置田地;反之,若遇上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害,一户种植棉花的小农遭遇的损失远远高于种植高粱遭灾的损失,甚至被迫抵押土地,成为贫农,甚至沦为彻底的雇农(无产化的农民)。
最后,自然村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贫农经济的加剧。作者在第十四章中,将这两类村庄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种是如沙井这种经历高度半无产化的村庄。由于临近大城市,该村商品化程度颇高,而且自然环境相对不稳定。人口压力、商品化、自然灾害和城市的就业机会等因素的结合,使该村阶级分化和小农半无产化的程度大大增高。这样的村庄,易受外来势力的欺压摆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贫农经济。
第二种是以吴店村为典型的村落。即由于战乱或者人口向外迁徙等原因,导致原有村落中村庄组织基本不存在,村庄整个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奔溃状态,整个村庄的统治权很容易被恶霸等僭取。由于恶霸等的统治,就会更加加剧本村的半无产化,导致贫农经济进一步扩大。
以上四个具体的原因,概括的讲就是作者所说的人口过剩与阶级结构相互作用两个抽象的原因。生态环境或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后三个原因的形成。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土地的不断减少,才导致了农业持续内卷化。而迟滞的农业生产也导致劳动力剩余,从而“引导”一部分人外出佣工,冒险种植经济作物,从而造成了农村社会中的社会分化。以上的种种因素,相互之间,虽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它们之间总是在相互作用着,相互推动着,导致这一地区贫农经济不断扩大。而贫农经济是一种危险的经济形态,这也为后来农村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叶显恩:评介《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1986年.
[2](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308页.
[3](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63页.
[4]陈晶:《京郊农村的生计变迁研究——顺义区仁和镇沙井村个案》,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作者简介:
薛超然(1993年-),男,漢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史。
关键词:华北地区;贫农经济;生态环境
《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以华北地区为研究范围,深入分析了从清初开始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小农特点、小农经济的结构及其演变的型式,分析了村庄与国家、士绅的三角关系及村庄结构的变化,旨在探讨小农经济的演变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造成华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经济落后的原因,不是先前研究中有人归罪于帝国主义的入侵,还有人认为是人口过剩,或阶级结构,或国家体制造成的。这些无疑都是导致中国经济落后的重要的因素,但是它们都不足以单独成为决定性因素。所谓贫农经济是人口过剩与阶级结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卷化和阶级分化,由于内卷化和阶级分化的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长期存在于华北地区的贫农经济。在这种经济结构之中,农民不是完全的无产化农民,而是一种“在付租之后所得无几,会千方百计地结合家庭农作与短期佣工,依赖着两种收入来维持一家生计”的半无产化农民,这种贫农经济会在市场价格升降的打击、政权的滥用、战争和盗匪等原因作用下轻易颠覆。也正是这种由未实现资本化的上层分子和半无产化的小农所组成的阶级关系比起西欧那种资本化了的上层分子和无产化了的农民,更容易引发矛盾,爆发革命。
首先,贫农经济的形成,离不开生态环境这个大前提的影响,而且也正是由于生态环境的客观存在,才引起了一系列其他对贫农经济产生影响的因素。作者在本书第一编第三章中,着重论述了生态环境对小农经济的影响。作者认为,华北平原上冀鲁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是:①小型和大型的水利工程,是与由个体小农和建于其上的国家机器一齐组成的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②低产、多灾的旱作农业与高人口密度结合,形成本区经济的贫困;③本区排水不良的东部,雨排水较好的西部地区的基本差别:④集结的聚居、加上商品化程度低和宗族组织薄弱,是本区自然村的高度闭塞性的生态基础。
其次,人口的递增与人均耕地面积的递减,导致的农业内卷化,也是贫农经济形成的一个因素。作者认为,人口压力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因为商品性的农业可以为过剩的劳动力提供出路。然而,不断投入密集的劳动力,却促使农业内卷化。作者利用大量的满铁惯调的实地资料分析指出,与经营式农场不同,家庭式农场在面对农业内卷化的时候,由于不能根據需要调整劳动力的数量(因为一个农户不能解雇自家多余的劳动力)。所以,在生活的逼迫下,它不得不投入高密度的内卷性的劳动量。其结果就是,边际报酬不断递减,乃至减低到维持自身生存工资的水平线下,从而客观上导致了农民的贫困。农业内卷化所带来的不可避免地报酬减少,导致农民开始寻求自身的出路。一部分外出佣工,一部分从事商品化的家庭手工业,以补充家庭收入。人口的增长同时也会导致分家问题的出现,其实分家也是社会财富流动的一种很重要的形式。由于分家的存在,往往阻碍一个家庭向经营式农场发展的可能,还存在已经发展成为经营式的农场,因为分家导致财产分流,从而恢复到家庭式的农场规模。
再次,农业商品化的不断发展,外部需求导致商品性的农作物的种植有时也可能加剧阶级分化,从而加速贫农经济的形成。在第六章中作者基于二十世纪关于冀东米厂村的实地调查资料,探讨棉花种植的传播是如何导致小农产生阶级分化的。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缘故,在引进棉花种植之前,农户普遍种植高粱。种植棉花相对种植高粱需要更多的劳力和肥料,但是更大的投资带来更多的利润,棉花种植单位面积的总收入价值要比高粱高得多,几乎高出两倍。种植棉花对于大部分农户具有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一个无过度意外支出比较幸运的家庭可以通过改种棉花而收益倍增,甚至略有积蓄购置田地;反之,若遇上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害,一户种植棉花的小农遭遇的损失远远高于种植高粱遭灾的损失,甚至被迫抵押土地,成为贫农,甚至沦为彻底的雇农(无产化的农民)。
最后,自然村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贫农经济的加剧。作者在第十四章中,将这两类村庄分别进行阐述。
第一种是如沙井这种经历高度半无产化的村庄。由于临近大城市,该村商品化程度颇高,而且自然环境相对不稳定。人口压力、商品化、自然灾害和城市的就业机会等因素的结合,使该村阶级分化和小农半无产化的程度大大增高。这样的村庄,易受外来势力的欺压摆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贫农经济。
第二种是以吴店村为典型的村落。即由于战乱或者人口向外迁徙等原因,导致原有村落中村庄组织基本不存在,村庄整个处于一种分崩离析的奔溃状态,整个村庄的统治权很容易被恶霸等僭取。由于恶霸等的统治,就会更加加剧本村的半无产化,导致贫农经济进一步扩大。
以上四个具体的原因,概括的讲就是作者所说的人口过剩与阶级结构相互作用两个抽象的原因。生态环境或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后三个原因的形成。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土地的不断减少,才导致了农业持续内卷化。而迟滞的农业生产也导致劳动力剩余,从而“引导”一部分人外出佣工,冒险种植经济作物,从而造成了农村社会中的社会分化。以上的种种因素,相互之间,虽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它们之间总是在相互作用着,相互推动着,导致这一地区贫农经济不断扩大。而贫农经济是一种危险的经济形态,这也为后来农村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叶显恩:评介《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1986年.
[2](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308页.
[3](美)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1986年版,63页.
[4]陈晶:《京郊农村的生计变迁研究——顺义区仁和镇沙井村个案》,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作者简介:
薛超然(1993年-),男,漢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