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教学案例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味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小组活动,寻找典型词句,体会文章语言‘举轻若重’的特点和课文深长的意味,初步学会运用‘举轻若重’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⒈朗读比赛
  以班级为单位,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和老师比赛,借助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秋日思雨》。其他同学从以下三方面给予评判:
  ①音准;②句逗的停顿;③语气、语调的处理。
  ⒉通过讨论,统一意见
  本文基调愉快而深沉;语调平稳,不亦过高或过低;语气亲切,温和,并含有庄重;语速以中速为主,第四自然段应快些,第六、八自然段应慢些。
  根据讨论结果,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初读课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师生互动,形成板书。
  (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以竞赛的形式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作品的理解中。)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⒈师生共同探讨第一、二节
  学习第一节:多媒体投影第一节“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请同学们轻轻地把这句话读一遍。(生读第一节)
  师:从这样一句话的表述中,你能读出作者在写这句话时含着的情感吗?自己再轻轻读一遍。
  (冰山只露一角。以猜读体味作者的创作,学生以最自然的状态进入文本的情感世界。)
  (不急于让学生回答,给他们时间再次阅读。)
  (生轻声读。纷纷举手。)
  (既让学生猜想,自然給以一定时间。对开放性的问题,不仓促评价。努力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师追问:这样的内容平常习惯是怎样表达的?作者这样选用词语和选择句式,你能否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通常习惯的表达有:
  (1)我们一家四个人在田野上散步。
  (2)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
  …
  归纳比较结果: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突出“我”对母亲的尊敬及对一家人的爱,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镜头。
  (进一步朗读并感受课文语言,切入到本课主要目标——语言的探究,通过比较发现用词、句式的不同寻常,感受文章浓浓的亲情。)
  学习第二节:自主发现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推选用得巧的词语,体验其中蕴含的真情。
  句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词语:信服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会发现句式与词语的选用上都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写得很重,写得意义不凡。)
  ⒉学生归纳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作者用心选用句式与词语,整篇文章给人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显得那么不同寻常。
  (归纳的环节非常重要,它把对具体内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三、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⒈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基础上,圈画后面几节文字中比较特殊的,也就是有举轻若重感觉的句式与词语,进一步探究语言。
  (小组活动,师生互动。教师适当帮助有疑问的小组,到一定时候教师要提醒小组及时总结,准备交流。这一阶段也可以将文章分成几部分,分别交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探讨,这样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⒉班级交流,共享发现。
  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发现与全班共享,可选择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
  ▲可能有的句子: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这句话从小孩的嘴里出来,显得特别的天真、可爱,可让学生仿读进行品味。)
  (2)我的母亲老了,…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教师可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他们都听我的?引导学生探讨)
  (3)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样地富有诗意,并且使它与庄重的话题“生命”联系在一起,教师可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为什么看到这田野美丽的春景会想到生命?”“这与前文写母亲有无联系?”等问题。并让学生动笔仿写,深入理解语言美。)
  (4)我的母亲虽然高大…就是整个世界。
  (这是一句有着深刻含义,富有哲理的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在探讨中,应鼓励学生对这句话发表独特见解。)
  (培养学生寻找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主旨的能力,并且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探讨中穿插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读是吞食、咀嚼,是最简便同时也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沈江峰《主体阅读的实践形式探析》)
  ▲可能有的词语:
  太迟、总算、熬、分歧、责任的重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稳稳地、仔细
  (教师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说母亲过冬天,为什么说成“熬”?母亲和儿子两人意见不统一,为什么要用“分歧”这个这么大的词?我为什么会感到责任的重大?…这些都是开放性的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渗透情感教育,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四、反思与小结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由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启示。)
  (2)师总结:《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这处空白点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以大家齐唱《常回家看看》来结课,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板书设计:
  爱—散步—分歧——母亲:走大路;儿子:走小路---我的决定:走大路——孝顺——爱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英语课;课堂教学 ;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思想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是很多老师(包括有些领导)都比较轻视的一个现象。通过我自身的实践,我深知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意义非常深远。  我的女儿已上小学六年级,语文成绩很好,但数学成绩一直不够稳定,忽高忽低,看似计算失误,题抄错,有时没理解题意,其实这都是表面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我这几年的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经验,我才知道我女儿数学成绩不稳定的原因,是小学数学的启蒙教育不够好,孩子的数学
摘 要:政治课属于传统文史类,需要记忆和理解的东西比较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随着新课改深入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还原学生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法。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中学政治课教改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教改;转变观念;改变方法  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学政治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變化,其中之一就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有了许多新的特点。如何适应变化,探求新路,就成了思想政治
新课程标准的施行让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走向了核心素养养成教育的时代,发展师范生的核心素养是提高小学教育质量的前期基础,卓越课程的建设是教师教育的核心.针对当前教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