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瓷,是最近几年来傅益瑶创作活动中受人关注的一个内容。
这个缘起可以追溯到她的父亲傅抱石。傅抱石祖籍江西,是一个特产瓷器的地方。他少年时代对绘画的兴趣就是从瓷器上的绘画开始的,并在南昌的瓷器店里学过徒,后来经徐悲鸿先生的帮助留学日本,用的是考察陶瓷工艺的名目。几十年后,他的女儿傅益瑶爱上了绘瓷,可算是一种艺术上的宿命承继。
画瓷就是在瓷器坯件上装饰作画,再罩上透明釉入窑经一千两百摄氏度的高温烧造后,呈现永不变质的画面。它与纸本的绘画不同,泥土的芬芳脱胎成高雅的厅堂陈设,不怕水渍和风霜雨露,历久弥新,永葆亮丽的容颜,且具有立体感的艺术性。自然,在瓷坯上作画也不同于纸本运笔,既要兼顾坯体的立体性,不是平面挥毫,又要考虑颜料的涩笔,不是水墨颜色的设色。因此,瓷画艺术兼有工艺和艺术的特性,是需要一番磨炼而不可得的。
傅益瑶数度前往景德镇,与元青花发现者黄云鹏先生切磋,致力于青花绘画。青花是钴料着色剂,在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会变成纯净如水的蓝色,极其雅致。景德镇瓷器是白胎,她用其父独创的“抱石皴”,在不同器形的瓷坯绘出山水和植物,散锋皴点的“太华纪游”、“满身苍翠惊高风”,线条刚劲,块面丰满;中锋运笔的刚劲直立的松、飒爽英姿的竹、清香四溢的荷……在白色的底色中显露出青花靓丽的容颜,充溢着一股淋漓尽致的快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菱花大盘《三笠山望乡》如此,六方大瓶《通转松树》更是气壮山河……日本文化泰斗平山郁夫先生曾专程到景德镇看望在那里画瓷的傅益瑶,并请她为自己画只瓷瓶。
而她在龙泉绘瓷,则换了另一种笔法。龙泉是青瓷故乡,器物色彩不是粉青就是梅子青,用青花钴料显然不相宜,于是换用茶色颜料,技法也一改景德镇用笔,用没骨法在坯体上描绘人物故事,在叙事场景中突出人物的动感而不细腻勾勒具像细节,具有恢宏的构图气象和整体场面的生动性。以《春夜宴桃李园序》为例,长圆形的大瓶上,据案而列的众多人物,形态不一,生动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中,背面楷书李白的文章,一百余字,端雅工整,全都笼罩在青色之中,与春夜的绿意相贴切,构成了一件不可多得瓷器作品。她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先生合作,在夏侯先生事先刻下的生动而鲜活的、立体感非常强的鱼虫和花卉的坯件上,用茶色釉兼工带写地绘上了山水、人物,与浮雕刻花和谐地绽放在粉青色典雅的器皿上,折射出非同寻常的艺术光芒,光大了釉下彩和刻花结合的青瓷装饰艺术。两人合作的珍珠瓶就是成功一例,玲珑剔透,画面优美,反复把玩,令人吟赏不尽……
傅益瑶在泥土和火的艺术结晶中,融进了自己的智慧,把对艺术、对瓷的理解,描绘在瓷器的具像器物中,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心灵深处的温暖透过手中的笔漫溢出来,创造出带有个性和艺术化特征的新的物质成果,这无疑是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形式。
这个缘起可以追溯到她的父亲傅抱石。傅抱石祖籍江西,是一个特产瓷器的地方。他少年时代对绘画的兴趣就是从瓷器上的绘画开始的,并在南昌的瓷器店里学过徒,后来经徐悲鸿先生的帮助留学日本,用的是考察陶瓷工艺的名目。几十年后,他的女儿傅益瑶爱上了绘瓷,可算是一种艺术上的宿命承继。
画瓷就是在瓷器坯件上装饰作画,再罩上透明釉入窑经一千两百摄氏度的高温烧造后,呈现永不变质的画面。它与纸本的绘画不同,泥土的芬芳脱胎成高雅的厅堂陈设,不怕水渍和风霜雨露,历久弥新,永葆亮丽的容颜,且具有立体感的艺术性。自然,在瓷坯上作画也不同于纸本运笔,既要兼顾坯体的立体性,不是平面挥毫,又要考虑颜料的涩笔,不是水墨颜色的设色。因此,瓷画艺术兼有工艺和艺术的特性,是需要一番磨炼而不可得的。
傅益瑶数度前往景德镇,与元青花发现者黄云鹏先生切磋,致力于青花绘画。青花是钴料着色剂,在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下,会变成纯净如水的蓝色,极其雅致。景德镇瓷器是白胎,她用其父独创的“抱石皴”,在不同器形的瓷坯绘出山水和植物,散锋皴点的“太华纪游”、“满身苍翠惊高风”,线条刚劲,块面丰满;中锋运笔的刚劲直立的松、飒爽英姿的竹、清香四溢的荷……在白色的底色中显露出青花靓丽的容颜,充溢着一股淋漓尽致的快意,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菱花大盘《三笠山望乡》如此,六方大瓶《通转松树》更是气壮山河……日本文化泰斗平山郁夫先生曾专程到景德镇看望在那里画瓷的傅益瑶,并请她为自己画只瓷瓶。
而她在龙泉绘瓷,则换了另一种笔法。龙泉是青瓷故乡,器物色彩不是粉青就是梅子青,用青花钴料显然不相宜,于是换用茶色颜料,技法也一改景德镇用笔,用没骨法在坯体上描绘人物故事,在叙事场景中突出人物的动感而不细腻勾勒具像细节,具有恢宏的构图气象和整体场面的生动性。以《春夜宴桃李园序》为例,长圆形的大瓶上,据案而列的众多人物,形态不一,生动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中,背面楷书李白的文章,一百余字,端雅工整,全都笼罩在青色之中,与春夜的绿意相贴切,构成了一件不可多得瓷器作品。她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先生合作,在夏侯先生事先刻下的生动而鲜活的、立体感非常强的鱼虫和花卉的坯件上,用茶色釉兼工带写地绘上了山水、人物,与浮雕刻花和谐地绽放在粉青色典雅的器皿上,折射出非同寻常的艺术光芒,光大了釉下彩和刻花结合的青瓷装饰艺术。两人合作的珍珠瓶就是成功一例,玲珑剔透,画面优美,反复把玩,令人吟赏不尽……
傅益瑶在泥土和火的艺术结晶中,融进了自己的智慧,把对艺术、对瓷的理解,描绘在瓷器的具像器物中,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心灵深处的温暖透过手中的笔漫溢出来,创造出带有个性和艺术化特征的新的物质成果,这无疑是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和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