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中生本理念不可或缺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1314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群文阅读已提倡多年,然而在一些学校或班级,仍然是“个性阅读”和“创意阅读”匮乏的“重灾区”,“读得多但语文整体素养低下”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由于价值定位、目标追求、方式方法上的偏差,导致实践中的群文阅读形式主义严重且实效性不容乐观。怎么办?强调以生为本,打造生本理念下的群文阅读新时空,或能引领走出这样的尴尬。比如,强调“多读”,但更强调“整体把握”;强调“群”,但更强调一个“我”字(即个性阅读和独特感悟);强调“整本书”的阅读,但更强调“一本带多本”。下试举例论之。
  一、强调“群”,但更强调“整体把握”
  群文阅读不能因为“多读”就变得“零散”“碎小”,不能像精读一篇课文那样把课文“嚼烂嚼碎”之后喂给学生。相反,群文阅读一定要强调“整体把握”。多个文本之间或并列、或对立、或互补、或递进,但它们的目标是从一般走向特殊,从局部走向整体,从零碎走向大局。举一反三也罢,举三反一也罢,其落脚点在于“整体把握”,而不在于“支离破碎”。
  比如,窦桂梅在教学《晏子使楚》时,引领孩子们进行了三方面的阅读活动:一是外交家和历史学家对晏子的不同评论文章;二是古名句阅读,如孔子的“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古代文学评论家刘勰的“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等,这些古名言阅读并非空穴来风,也并非零散零碎,而是与“晏子使楚”的故事紧密相连;三是寓言故事阅读,如《胯下受辱》,把晏子“不进狗洞”和韩信“胯下钻”对照,更加深对《晏子使楚》所写人物、事件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显然,上述阅读活动并非是散漫的随意的,而是整体把握下的“多读”,是围绕着一个相对“聚焦”的中心而“裁剪”后的阅读,更是生本理念下“该取则取该舍则舍”后的阅读。因为,无论是外交家和历史学家的评论文章,还是孔子等人的名句,抑或是《胯下受辱》,其中心都指向晏子的“爱国、机智和勇敢”。如果师生“整体把握”到这一点,那么其间的阅读就变得轻松而且意蕴十足。因为更好地把握了作品中那些内隐的、普遍的、共性的东西,所以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读得有情有义,读得“形散而神不散”,何乐而不为呢?
  二、强调“群”,但更强调一个“我”字
  强调整体把握,但并非意味着在“整体”的“笼罩”下淹没个性解读、独特感悟和多元解读;强调聚焦中心,但并非一定要围绕中心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强调普遍共性,但并非一定要“循规蹈距”。鉴于此,生本理念下,要强调一个“群”字,但更强调一个“我”字。所谓强调“我”字,并非随意读、任性读、自由读,而是在群文阅读中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别样的体会、读出不一样的情趣。
  仍然以《晏子使楚》的学习为例,学生阅读到外交官的评价文章时就产生了“不同政见”: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对此,教师不应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要尽可能地倾听孩子们的声音,用心筛选那些有价值的“杂音”,切切实实让孩子们感到自己的声音被留意、被需求、被尊重。
  同样,读《胯下受辱》时,学生有的赞美韩信,有的鄙视韩信,有的认为韩信“胯下受辱”不值得尊重,而晏子“不钻狗洞”才值得大力点赞。对此,教师不能对某一倾向性观点“一棍子打死”,而要引领孩子们说出赞美或鄙视的真正理由,并在合适的时候“分岔之处需拨之,阻塞之处需疏之”,以此真正明白韩信“胯下受辱”和晏子“不钻狗洞”,其间是既有不同也有相同,要分而论之。
  三、强调“群”,但更强调“一本带多本”
  “群”字并非仅仅指读多篇文章,也并非仅仅指读“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生本理念下,为了让孩子们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在积累数量无限加大后,让语文素养和精神素养“奔涌而出”,还可以实施“一本带多本”的方法,即通过一篇课文或者某一个阅读知识点来融合和引出更多的读物,实现“一本带多本”的阅读目的,以此打造一個更加博大、厚重、高效的群文阅读新时空。
  例如,读《狐狸和葡萄》时,可以连带着读《狼来了》和《蝉和狐狸》,因为它们有共同点:“撒谎”;学完《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后,可以读读曹文轩的《草房子》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学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后,可以读读《红楼梦》,等等。这样的群文串读活动,从更全面、更高的层面上实现了孩子们视野的融合,当然还有认识上的融合和情感上的共同滋养。而其中的以对照、比较和相互验证为手段的阅读批判思维方式,应该是“群文阅读”活动中的精髓,不仅有效提升了孩子们自主建构阅读的能力,而且有效滋养了孩子们的品性、情感和精神生命。
  如何从关注单篇文本字词句落实的传统语文教学走出来,进入到鲜活的、自由舒展、汪洋大海般的群文阅读当中,需要教师高度的重视和敏感。或许,“群”和“多”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群文阅读过程中,孩子们视域的洞开、情感的润泽、心灵的滋养、品性的纯化,这才是生本理念下孩子们更加需要的世界。
  作者单位: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737200)
其他文献
患者,男,26岁。因“双眼视力减退伴夜间活动受限3~4年,右眼加重1年”于2006年7月到我院门诊就诊。患者于3—4年前发现双眼视力渐下降,在暗环境下活动受限,近1年来右眼视力下降严重
目的 观察2个月病程大鼠视网膜组织蛋白质变化情况;建立并优化视网膜蛋白质组分析所需要的双向凝胶电泳(2-DE)技术,提高其分辨率及重复性.方法 提取视网膜蛋白质进行2-DE,对影
阅读能力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没有这种能力,不仅语言学科的学习不到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很难理解其他学科。然而,在当前的语言学习中,这种关键的阅读能力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以至于语文教学对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作用不大。这种问题的产生与当前教育体制的僵化和教师教学观念的陳旧有关。教师应坚持新课标下课程改革理念不动摇,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品质。  一、合理想象  
患者,女,40岁,因“右眼前黑影飘动、视物模糊2个月”于2007年10月22日入院,有不浩性交史。入院查体: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视力芊亍眼0.2.无法矫正;左眼1.5。裂隙灯检查无明显异
苏教版高中教材选用的经典文章以散文居多。但由于散文自身题材的特点,许多高中生都对散文阅读“敬而远之”,遇到散文能不阅读就不阅读,用学生的话说,你即使花时间认真读了,但最后结果仍然是云里雾里,不知其所云。学生的这种心理决定学生在试题解答中散文阅读得分率较低。细思其原因,这与语文教学没有培养好学生散文阅读的能力有关。学生没有掌握好散文阅读的路径,自然就读不懂文本,在读不懂文本的前提下答题,其结果可想而
在当今的中学作文教学中面临一个客观现状:作文课难教,作文难写,这既是作文教学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同时也是大多数的中学教师和中学生的共同心声。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思想方面都十分注重语文教学,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往往效果并不明显,其主要原因还是作文教学并未被落到实处。  一、培养学生们改革创新的能力  初中的作文教学处于语文教学的过渡时期,教师并未认识到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目的,究其原因还是受传统教学方
一、四对矛盾目前高中阶段课程设置的基本态势是分科教学.但传统的政、史、地分科教学与当前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之间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和许多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已经成为时下课外阅读中重要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大阅读”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怎样才能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影响下丰富知识,点亮心灵呢?  一、采取适切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于低段学生来说,由于其识字量少,阅读经验浅,教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