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制文與三司分立:南宋初年川陝高層的權力格局

来源 :文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82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紹興初年,川陝最高權力機構宣撫處置司經歷了一個較爲明晰的“分權”過程.該過程包含由人事對立到職能分化、再到機構分立的不同階段.其間,決策層曾兩度設立都督府,欲圖在川陝重啟“集權”模式,最終卻都加速了“分權”的進程,顯示中央對於地方的經營措置往往會受到全局的牽動、影響而産生扭曲與變形.首任宣司長官張浚去職前後,朝廷治蜀方略的基本出發點是防範“張浚式人物”再度出現,而非武將專權.爲此,朝廷運用多種手段削弱宣司長官職權,同時默認蜀口守將吴玠迅速坐大,藉以對宣司長官形成掣肘與制衡.某種意義上説,南宋初年川陝曾短暫出現過“以武制文”的局面.紹興四、五年間,王似、盧法原、范正己等宣司長貳與吴玠的衝突應在此背景下加以理解.面對川陝文武不諧局面,朝廷一度重啟“張浚故事”,遣派重臣趙鼎出鎮川陝;隨後又轉换思路,以邵溥兼權宣副爲契機,主動明晰文武兩位宣司長官職權,以吴玠“專行戰守事”,綿州/閬州宣司在職事上則呈現“民政化”趨勢;並最終在席益帥蜀期內形成了武將吴玠領宣撫司“專治兵事”、文臣席益掌制置司專管“選舉、差注、民事”、趙開都轉運司專理財政、三司之間不相統屬的新格局.
其他文献
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在新时代,有必要建构独特的广州城市文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提升广州城市文化导向力与影响力.着眼于理论创新与文化认同的研究坐标,不仅是现实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广州建设成为国际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