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由心生 礼形于外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每天出门前,习惯于站在衣橱大镜子前照一照,自己今天穿的衣服是否搭配恰当、是否穿着得体有老师的气质。这样做,不只是让自己让别人赏心悦目,更是一种礼节,是一种修养,是对别人的尊重。但是我们往往慨叹不怎么会搭配,无论是色彩还是款式,于是我们常常说,我们不缺衣服,但是我们缺少审美。因为小时候没有受过审美教育。我们迫切希望能提高生活品质,即使穿旧衣,也依然很美。所以,生活离不开审美。
  一、审美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方式
  审美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是和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是一种有品质的生活,一种有情趣的生活,一种最佳的生命状态。同样,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烦恼痛苦忧愁时,聆听天籁般的歌声,我们的内心会变得很宁静,很舒服,这就是美感。
  如今,时代在改变,世界在改变,社会也在改变,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现代性的问题,教育依然面临工具性功利化的选择。不需要审美,不需要优雅,更不需要青春靓丽,生活缺少悠然韵律,似乎那只是未来要做的事情。一个缺少美的浸润的心灵,必定是马尔库赛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回到儿童,回到儿童的教育,在儿童的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浸润、滋养,内化为儿童的素养,外化为儿童的行为,“美由心生,礼形于外”,懂得审美,是一个有修养的人的表现。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发展了,社会就会发展。新教育倡导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缺失审美的生活,一定是不完整的。我们要培养儿童成为有修养的人,我们就要教会儿童审美,养成审美习惯。
  二、审美习惯的培养是一段段“美的历程”
  审美习惯的养成不是空洞的说教与机械的训练,它是落地的,是活泼的,是有生命力的。审美是需要每一个孩子去经历的一段段旅程。春天到了,万象更新,我们结合季节,开展“走在春天的大地上——审美文化主题月”活动。从4月1日至4月30日。这一个月孩子们会做哪些事情呢?一年级,走在春天的大地上,通过观察去发现美。二年级,趣味绘本美美读,通过阅读去感受美。三年级名曲名画欣赏,通过“双百”课程去欣赏美;四年级,文学意象细细品,通过想象去体验美;五年级,电影作品大家谈,通过交流去鉴赏美。六年级,服装设计我来秀,通过设计去创造美。活动是根据年级安排的,铺设了一条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到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美的历程”。
  美的幼芽是如何萌发的?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当我们把眼光投向审美习惯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解放。因为,迟钝的感官是感觉不到所要到达的地方的。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眼光。解放儿童学习的空间,走到室外,用眼睛看世界,看小草探出头来的模样,看小花舒展身姿的娇羞,看紫藤园里幼芽的勃勃萌发,看香樟道上叶的飘落与更新……走到室外听世界,听风儿的细语,鸟儿的歌唱,如果用心灵的耳朵去听,还能听到东西半球的水苏醒过来的声音,风吹开花朵时的声音。如果无意擦亮儿童心中的第三只眼睛,也许一切都习以为常地发生着,水就是水,树就是树。当一年级的孩子们俯下身子亲近大地去看去听,当用自己的小手播下种子时,水变了样,树变了样,连泥土都变了样。美在校园,在大自然的任何一个地方。儿童是自然之子,走在夏天的大地上,走在秋天的大地上,走在冬天的大地上,大地妈妈的姿态一定也是多样的。擦亮儿童的第三只眼睛,再去看看自然的变化,这是养成审美习惯的开端。
  在我们看来,“每月一事”是会变化的,会变成“每日一事”,变成日日的行动。二年级的学生从喜欢的绘本中感受美。在日常的班级午读时间,每天有十分钟,手捧图画书,听老师、同伴或者自己阅读,图画书是由故事和图画、色彩组成的。儿童是生活在故事中的,我们期待儿童拥有的真善美,不是通过说教、训诫硬生生地传递,而是通过图画书中的故事传递。每天只需十分钟,大人孩子一起阅读。《大卫不可以》《大脚丫跳芭蕾》《种树的男人》《长大做个好爷爷》绘本用简单的语言传达深刻,用独特的画面传递意蕴,每日一事的长期传递,学生感受到的不只是语言,还有生活,不止故事,还有人生价值。美由心生,前提是,让儿童的心里装着美。
  我们对于什么是习惯,在传统上已经有许多认识了,我们会对传统做出许多解释。而习惯是可以发展的。三年级学生在学习百首名曲、百幅名画的“双百”课程。这时,“每月一事”又发展成“每周一事”。因为,每周有两节音乐课和两节美术课,每课有五分钟的名曲欣赏、名画欣赏。让艺术的灵性变成孩子们由内而外的气质。兒童从小懂得欣赏高雅艺术,有音乐的耳朵,美术的眼睛,而且,他们从小就懂得,坐在大剧院里听音乐会,男孩子要穿正装,女孩子要穿裙子,懂得在经典艺术面前的礼仪规范,怀虔敬之心,不大声喧哗,不来回走动,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那么,他就是有修养的人。
  当下的时代往往带给我们成人许多困境,我们往往会从传统文化中,从古人身上寻找智慧,获得美好的人性。席勒说,整体和谐的人格是人性的标志。我们的学校教育使得儿童的各种精神力均衡地混合在一起,不是培养由感觉支配原则的野人,也不是培养原则摧毁感觉的“蛮人”,而是造就幸福完整的人。四年级的学生去擦亮“两千年的眼睛”。这“两千年的眼睛”就是千百年来被历代文人哲人吟过咏过诵过叹过的山水日月梅兰竹菊的诗词文曲,用民族的意象思维和方式,在意与象的阅读、把握与玩味中,认识一个世界,一种情感,一种生活方式。经历视觉和心灵上的一次次美的相遇。腹有诗书气自华,让诗词曲赋的声响回荡在校园里,体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美,获得智慧启迪,这也是一种哲学启蒙。
  现代儿童,接触更多的是现代艺术。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发展,电影艺术也在发生改变。电影中奇观性视觉的兴盛,忽视了思想、人物、情节、对白等文学性因素,成为电影艺术面临的困境。看电影如果只触及眼球不触及心灵,会降低整个接受过程的审美意蕴,使得电影欣赏蜕变成休闲娱乐。所以电影课程只是让儿童看电影是不够的,儿童的眼睛和心灵有没有一点点的醒来,融入自我的情感和心理体验,对不合格电影进行批判,提升审美鉴赏力。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一场场的演讲,开展一场场的辩论,这是更高级别的审美鉴赏。比如,五年级举行的亲子电影沙龙。从电影《黑马奥斯温》谈起,父母亲和孩子一起谈电影谈教育谈人生。所以,到了高年级,审美是目的,也是手段,在促进亲子沟通,培养交往理性,建构公共领域,培养公民社会意义上也发挥着作用。
  “每月一事”审美主题教育,既要有美的意识和追求,也要有美的涵育与修炼,培养审美能力。美必须以人性的存在为前提。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习惯,是希望他们是主体,是习惯的主人。审美习惯的核心是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的。尊重儿童的天性,解放儿童的大脑、双手、双脚、眼睛、耳朵和嘴巴。六年级的学生在这一次主题月中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之美。他们选择从衣服的审美入手。他们要设计中国最美校服。
  何尝不是呢!美在生活,不能苟且。我们需要一种洋溢着审美品质的新生活。衣食住行都要有追求,不是追求外在的形象和形式,而是关注事物本身的文化涵养与气质,播下一颗颗知美、达美的种子。美由心生,礼形于外。这就是我们培养审美习惯的认识和行动。
  新教育“每月一事”共12个主题,我们做任何一个“每月一事”,都是这样用主题的方式统领的,常常和学科活动联系在一起,和综合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和新教育的晨诵午读联系在一起,和新教育的卓越课程联系在一起,协调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统合各种资源的相似块,从提升生活品质、涵养人性的角度建构课程。
  “每月一事”已经做了很多年了。一个人养成一个习惯需要21天,而巩固习惯就需要三个月以上的时间。这样的一种理念让“每月一事”更加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休谟说,习惯是人生最伟大的力量。为了让这个力量不断得到提升和强化,我们需要不断巩固、积淀和反复涵养。于是,“每月一事”将变成我们坚持不懈的日日行动、月月行动。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导火線。教师通过在关键处巧妙设置合适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完成不同的问题任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笔者试以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条件语句》一课为例,来探讨如何巧妙设疑、有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体现历史发展线索,确定项目编写思路  1.挖掘历史发展,明确项目内容。  对物质组成的研究,从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土、气、水、火)到亚里士多德的五元素说(土、气、水、火、以太)到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都是在对物质组成的基本微粒进行探讨。1661年波义耳在研究空气时利用不断分割的思路认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并将这一观点下的“元素”视为物质组成的基本单位。  1777年拉
理念解读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现在,很多学校很有名气,求学者甚多,它就是一所好学校吗?适应孩子发展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如果一所学校不适应孩子的发展,就不能称之为好学校。好学校应该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名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名合格公民。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为学生提供适性的教育,让学生在适性的环境中,在适性课程、适性课堂、适性德
今年两会期间,几位来自山西的教师呼吁代表委员关注教师职称问题,称“教师职称与工资过多挂钩,导致教师同工不同酬,存在多劳少得、少劳多得的现象。”3个月后,《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近3万名教师参与。54%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定非常不合理,建议取消;37%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层面需改进与完善;68%的教师认为当前的职称评聘不能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水平。  储朝晖:行政权和学术权要划分恰当  储朝晖,中国教
《狼种》  作者:沈石溪  出版: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本书讲的是一条名叫大灰的狼狗的故事。大灰身体里拥有狼的血统,长着一副狼的模样。它在警犬学校表现出色,却因为外貌像狼惨遭淘汰,只能去马戏团当一名动物演员。在马戏团里,大灰备受冷落,经常遭到哈巴狗们的欺凌和暗算。忍无可忍的大灰跟哈巴狗之间发生了冲突,最后被女主人拴上铁链,戴上嘴罩,剪平指爪。  在一次外出表演的路上,它们意外遭遇了两只云豹。其他动
每当打开教材,面对求知的孩子们,按捺不住的是一种教学探究的欲望。它是新课程理念的载体,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由“教本”变为学生的“学本”;由单向接受性学习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新课程的教师,笔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满腔的热情投入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道路上,上下求索,致力于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激发情感参与,实现有效互动  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
一、背景介绍  1.教材分析  “寻找身边的修养”是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项目六活动二的第一组文章,这组文章包括《谦让》《欧洲到处静悄悄》《无声的尊重》三篇课文,在自主学习环节,学生已经通过自读课文与讨论交流的方式初步领悟了修养的内涵,赏析了生动的场景描写,体会到文章幽默辛辣的风格。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这节展示课要求学生以微表演的形式向大家讲述整篇文章或其中的精彩片段。  2.教学目标  (1)培
日前,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的“绘和谐社区 织美丽中国梦”社区画展图片亮相四川省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图片展之“长征路上看巨变”板块。通过参观图片展,同学们接受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摄影报道/ 蒲 雨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言:“学校之大,乃谓有文化之谓也。”作为育人之所,学校理所当然地要充溢着高雅浓郁、生生不息的文化氛围和气息。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破解“千校一面”之亟务,它熏陶、影响、决定着全体师生的文化内涵和发展程度。安徽省霍山文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建设了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炼出适合时代要求办学育人思想
日前,四川省阆中市城北小学第十三届“创新杯”科技文化节成功落下帷幕。历时一个月的科技节以“科学梦、创新梦、我的梦”为主题,活动内容在保留传统的创新成果竞赛的基础上,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意实践活动比赛,如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遥控汽车障碍赛、纸桥承重赛、鸡蛋撞地球比赛、降落伞的制作与放飞比赛等。  摄影报道/李建国